宽基、窄基各种权益ETF产品,仿佛乱花迷人眼。基民审美疲劳之际,债券ETF发行如火如荼,存量债券ETF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量,叫好又叫座。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债券ETF总规模突破3500亿元,相比2024年初增长近两倍。截至2025年7月20日,债券ETF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仅7月上半月就增加近1200亿元。尤其是专门投资科技创新企业债券的科创债ETF,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公司债,表现亮眼,因为其具有风险低(因为大多是AAA级央国企发行)、交易灵活(支持T+0)、管理费加托管费仅0.2%等鲜明特点。
首批10只债券ETF发行首日就募满了近300亿元。在权益ETF总规模超3万亿之际,且有海富通、博时、富国等债券ETF头部机构投资者(海富通债券ETF管理规模逼近1000亿元,其余两家债券ETF管理规模均已超500亿元)的示范效应在前,众多公募基金公司不想在债券ETF赛道掉队,纷纷开始布局债券ETF。这就使得债券ETF的发展面临新课题,即如何摆脱人云亦云、千人一面,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而这正是下一阶段基金公司突围的方向。
从债券ETF的资金端来说,也存在这一差异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因为与国内权益ETF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一样,机构投资者也是当前债券ETF的主要配置力量,约85%的债券ETF由机构持有,如险资、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显著。机构投资者固然资金量大、专业性强,但在申赎时点上也难免同质化严重。加上机构资金往往来时匆匆,走也匆匆,这些都给基金经理的操盘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若无“独门绝技”,的确不容易留得住这来去匆匆的机构资金。另外,债券最大的“金主”——各大银行自营资金因“技术原因”,目前暂不能亲自尽兴“下场”大面积一试债券ETF,如何从产品端去设计出更适合银行自营资金操作的债券ETF,从而取得监管和银行资金端的双重认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基金公司从产品设计创新、精准市场定位及深度挖掘投资者需求三方面去寻求答案。
除了最新的科创债ETF、稍早的可转债ETF、基准做市信用债ETF,以及传统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ETF之外,债券ETF产品设计创新上还是有不少细分赛道可以布局。诸如绿色债券、乡村全面振兴等主题ETF、区域性信用债ETF、策略增强设计的杠杆及反向ETF等。在市场定位上可以更精准服务客户,例如机构资金偏好长久期利率债ETF和信用债ETF,而同业存单ETF也可以作为货币基金的“平替”;零售市场的客户则喜欢“T+0申赎+分红月月派”;债券跨境配置需求,则可以通过债券ETF跟踪国际债券指数(如美国国债、全球信用债指数)来解决,ETF持有一篮子不同国家、期限、信用等级的债券(如美国长债+欧洲高评级公司债),可分散单一国家政策、汇率或信用风险,平衡组合收益波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美国iShares iBoxx高收益债ETF(HYG),其通过严格筛选债券,年化收益及规模均稳居全球信用债ETF榜首。投资者只需通过国内证券账户购买ETF份额,即可间接持有境外债券资产,无需开设海外账户或进行复杂外汇操作。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反之亦然——可以通过类QFII的债券ETF基金来买入国内债券资产,但费率肯定要全面优于主动管理型基金。
此外,债券ETF差异化发展还可以在垂直细分+场景适配上做文章,如未来可探索ESG整合、智能合约ETF等前沿方向。
再回到文初的“当红炸子鸡”——科创债ETF,目前科创债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未来科创债ETF显然会更火,叠加政策支持力度大、发行门槛降低等优势,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好。其后续产品当中,一定会细分出更多主题,比如专投绿色科技或者芯片产业的债券ETF等。科创债ETF作为债券ETF的一个缩影,预示着债券ETF差异化发展已经在途,也必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