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健康体重科普传播大会上,与会专家呼吁关注体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肥胖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等。
会上发布了微博健康体重管理关注度报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自去年6月“体重管理年”启动以来,体重管理受到公众高度关注,今年3月两会期间达到峰值,当月微博用户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17.9亿人次。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涵盖政策倡导、肥胖标准、肥胖危害、减肥门诊、减重方式等多个方面,其中减肥、运动、减脂是用户最为关注的3大热词。关注度前十的热词还包括肥胖、减重、健身、身材、瘦身、超重、塑形。
同时,不同年龄用户的关注各有不同,18岁及以下网民更关注肥胖,19-29岁网民更关注超重,30-39岁网民关注健身、肥胖和减重,40岁以上网民更关注肥胖。报告还分析了热门话题的地域特征,可为未来的体重管理科普传播提供参考。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肥胖人群会低估体重对于健康的影响。约30.0%的肥胖人群认为自己体重过轻、正常或超重,而非肥胖;约15.6%的肥胖人群认为他们的健康状况不佳;同时,不到50%的肥胖人群会非常或者极度担心体重会影响未来健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表示,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升高,多种并发症患病率和合并的并发症数量有增加趋势,在肥胖症人群中,约90%至少有一种并发症,而超过60%的肥胖症人群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
罗樱樱建议,对不同的肥胖人群进行分层管理。对于肥胖症患者,要通过减重来改善健康状态;而对于临床肥胖症前期的人群,应该预防肥胖症的发生。同时,对于肥胖症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控制肥胖,还要控制并发症。减重幅度也应该达到能够改善的健康状态。罗樱樱还提醒,出现体重快速增加或下降,或体重异常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损伤身体器官,或通过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仍然不能控制体重,应尽早到体重门诊接受专业诊断及治疗。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处副处长李希分享了一项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从生活质量角度评价的“健康体重”。李希表示,年轻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高质量的生活,对体重的管理可以更严格一些;老年人对体重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力量和柔韧锻炼,减少老年人的肌肉流失,对健康有多方面的益处。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应该是“有钱难买老来有肌肉”。
在体重管理方面,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自我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赖建强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关键。同时,赖建强提醒,单纯依靠BMI评估身体状况虽然便捷但有局限,建议从体型、体重、体成分和体能等多指标综合判断,并制订相应的体重管理目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马冠生教授在会上解读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的核心内容,并表示,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而其中膳食干预是主要手段,推荐通过限制总能量摄入的均衡膳食模式来控制体重,要保障食物多样化以及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