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8 23:43:40 股吧网页版
从大模型到具身智能 AI何以重塑能源电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只低俯的机器狗背部,长了两只“手臂”。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它完成了起身、前行、“挥手”等操作。

国家电网“天枢”机器狗,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摄

  这是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国家电网展台上的一景。这只正在表演的机器狗,名字叫“天枢”。它是国家电网自主研发的运检一体机器狗,是一位电力设备“巡检工”。

  另一个展台上,南方电网“大瓦特”AI具身操作机器人,正在一遍又一遍演示着电力倒闸操作。

  倒闸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即将电气设备从一种运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运行状态的操作,通过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以满足不同的负荷需求、进行设备检修或处理故障等。而南方电网的大瓦特AI具身操作机器人目前已经能够完成开关柜就地倒闸操作任务。

  当AI浪潮来袭,能源电力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进一步具象化。从AI能源大模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源电力的未来图景正在被重塑。

  能源AI大模型“军备赛”

  南方电网的展台,打出了“大瓦特,让每一度电都有AI”的口号。

  这里的“大瓦特”,正是南方电网2023年9月发布的我国电力行业首个跨NLP/VC(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模态大模型产品的名字。2025年2月,南方电网宣布“大瓦特”大模型体系全面引入、适配了DeepSeek系列模型,完成了进一步的升级。

  能源电力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有着顶层政策的支持。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煤炭、油气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分行业、分环节、分阶段补齐转型发展短板,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人工智能+”,要求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而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电力行业,变成了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场景。于是,一场有能源电力国央企主导的能源数智化变革,已然拉开帷幕。根据沙丘智库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13家主要能源电力国央企共计发布了25个垂直大模型,覆盖电网调度、煤电生产、核电运行等场景。这其中,11家能源电力央企已经明确推出“AI+大模型”战略。

  “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运行所面临的海量数据分析预测困难、调度运行经验和知识挖掘深度不足,以及电网运行决策求解难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擅于揭示数据隐含规律,进行跨领域知识融合推理,实现复杂随机环境下的多目标决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在分析电力人工智能技术适配应用时认为。

  “新型电力系统更是需要人工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则表示,电力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环节的深度融合。

  不过,李立浧也指出,虽然我国电力大模型研发已经从理论探索进入规模化应用初期阶段,并且在设备巡检、新能源预测等领域成效显著,“但仍然需要突破数据共享、实时计算、安全可信等技术瓶颈。”

  事实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电力系统可控对象从以“源”为主扩展到“源网荷储”各环节,安全稳定机理愈发复杂,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愈发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随着业内对于负荷预测、发电预测、智慧能源调度等需求提升,基于大模型基础上的AI智能化产品开始涌现。

  7月28日,朗新科技集团携手沐曦股份联合发布的“朗新九功AI能源一体机”,给出了国产“AI+能源”一体化的云和端解决方案,也标志着能源垂直大模型应用进入解决核心复杂问题的实战阶段。

  “AI智能体的出现是市场需求驱使。”朗新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侯立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电力能源行业对大模型的应用需求激增,但业内普遍面临算力缺乏、模型部署复杂、研发门槛高等痛点,为此AI智能体产品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高集成度、稳定安全、开箱即用。”

  AI改变传统能源电力场景

  国家电网的展台,停放了一辆无人车。车身的侧面和后面都被贴上了“智能巡视”四个字,并且车身尾部的一张“沪 A·00076”的车牌也是较为醒目。

  展台一位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辆无人车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首发的“电力AI超脑机车”,是基于国家电网的AI大模型“光明大模型”。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电力AI超脑机车”是一款集合无人自动驾驶、无人机、激光雷达、双目相机、RFID、5G及北斗技术的复合型智能体,目前已经在上海特定的区域道路上进行树线巡视、物资配送、设备排障、施工监护等电力生产一线工作的测试,极大改变了传统配网巡视模式。

南方电网补销具身机器人,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摄

  而在南方电网的展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一对具身智能机器臂,正在搭建的高压输电线路模型上运作。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是南方电网联合研发的输电线路具身消缺机器人,同样也是基于“大瓦特”大模型所开发的可用于输电线路精准巡检、消缺作业等电力场景的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标准化设计的T型和I型关节模块,以及集成传感、自锁功能的智能夹持补销模块,具备自主上线、线路攀爬越障、补销等核心能力。”该工作人员提到,这款机器人未来若能大规模应用,可以高效完成高空输电线路智能化巡检消缺任务,大幅降低人工登塔风险。

  从无人车、机器狗,再到具身机器人,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带来的多款AI智能体,为现场观众重新勾勒被高科技加持后的电力场景新面貌。

  实际上,电力场景作为典型的高危复杂作业场景,操作精度要求严苛,这反倒催生了电力人工智能体的需求。

  “电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未来将呈现工具化、全员化趋势。”郭剑波认为,未来能源电力行业应该关注数据的多维度扩展和电力系统环境模型的构建,增强和拓展人工智能体的视角和维度,发展与电力系统物理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结构相匹配的电力专用人工智能。

  但需指出的是,目前能源电力领域的智能体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训练“聪明的大脑”、构建标准化等工作仍然是能源电力领域智能体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确实目前具身智能大脑还不足以支撑完全的人形机器人在巡检、运维等场景中的操作,需要经历从运动的能力到操作的能力,再到‘聪明的大脑’,一步一步进行推进。”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指出。

  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则建议,未来一方面要拉通碎片化电力场景背后的共性物理规则,促进人工智能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改造电力场景本身的标准,使得智能机器人“更懂”电力行业,操作更有效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