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地市为单元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动改革迭代升级,不断拓展和丰富三明医改经验的内涵。
本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北京市深化医改的有关做法,并请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负责人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张宏摄
已建成的综合医联体涵盖600多家医疗机构
北京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超大城市,目前是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在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
对媒体记者的提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在发布会上介绍,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同样也存在着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根据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大概做了三方面工作,用三个词来概括:一个是疏解,第二是补缺,第三是医联体。”钟东波表示。
在疏解的层面,北京市卫生健康部门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疏解,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坚决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另一方面补齐平原新城资源短板。
“十四五”以来,北京已先后建成了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政府累计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这样让中心城区密度降下来,补齐平原新城资源的短板,平原新城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加到5.3张,增加了14%左右。
在补缺的层面,卫生健康部门加快推动重点专科资源的补缺。
“区域不均衡问题,不仅有数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北京加快推动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院朝阳院区,还有地坛医院扩建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补齐了儿科、精神卫生、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让医疗服务供给结构和人民健康的需求更加匹配。”钟东波说。
在医联体的层面,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加强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另外,建成了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涵盖了200多家医疗机构,建成了 “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医联体建设,让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分五批次集中规范调整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核心目的一是要坚持公益性方向,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此,北京市在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编制保障方面,要实现倾斜,主要是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短缺人才倾斜。同时,对支援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担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医院进行倾斜。此外,还要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等机构编制支持力度,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助力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
在价格调整方面,北京市设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五批次集中规范调整了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时常态化动态调整近400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134项价格项目。通过价格补偿机制的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比改革前提升12.8个百分点,这样引导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性医疗服务的提供。
在薪酬分配改革方面,北京市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对市属医院开展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加强对儿科等薄弱学科的支持,推动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的1.2倍,引导学科均衡发展。
在财政补助方面,北京市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优化投入结构,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比较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加大财政补助倾斜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公益性的维护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