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徐鹏航)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知识产权如何赋能创新发展?专利如何转化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有关情况,提供实践样本。
数据知识产权“落地”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2021年以来,我们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介绍,浙江省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以来,已吸引27个省区市的企业登记2.2万件。
数据知识产权如何落地转化?谢小云介绍,浙江省建成“数知通”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精准匹配供需。目前已累计推送数据知识产权7006件,落地转化1126件。
产业化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宦金元介绍,杭州市建设互联网法院、数据知识产权法庭,审结全国首例将数据产品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行政诉讼案件,创新了数据类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规则。
杭州某数据公司与韩国企业达成全国首例数据知识产权“出海”协议;瑞安某公司利用甘蔗销售分析数据出资入股,被称为“一根甘蔗甜了两回”……谢小云介绍,浙江省搭建多种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路径,全省已累计实现转化运用金额近77亿元。
唤醒“沉睡”专利
一些科研成果,自产出起就被束之高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谢小云介绍,浙江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盘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10.2万件,唤醒“沉睡”专利,为4.2万家企业“牵线”1171次,推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在全国首创“专利公开实施”制度,“先免费试用,后按需付费”,降低企业使用专利门槛。目前,累计有8777件专利成功“落地生金”,近十分之一的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
同时,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成长,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累计提供超10万次精准服务。布局6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基地,打造线上推广平台,为企业授信融资63.8亿元。
在杭州,知识产权正助力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杭州连续3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宦金元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8万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8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6460.5亿元,占GDP比重3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赋能乡村发展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知识产权类型,对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实现“五连增”。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17个省市种植8000多万亩,增产稻谷64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68亿多元;“苍农一品”等名特优品“百花齐放”……据悉,浙江省已培育350个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带动13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知识产权也在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谢小云介绍,浙江省推出14项知识产权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举措,认定“非遗工坊”1500多家,“工坊+农户”等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近6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