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您的资产未达2000万元,无法预约国际贵宾厅。”近日,招商银行金葵花用户在成都天府机场预约国际贵宾厅时,因未达“2000万元金融资产门槛”被拒,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
这一事件让不少人感慨:昔日被视为财富象征的“百万元存款”,如今似乎不再是通行无阻的优待通行证。百万资产对于年轻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那些手握百万存款的90后,正经历着怎样的财富境遇?
《百万存款计划》系列第五期将聚焦这些年轻人背后的生活图景、理财行为与困惑抉择,探寻在低利率环境中穿越周期的路径,与财富可持续增长的破局之道。
1
财富画像:深圳年轻“百万族”图鉴
谁在三十而立前攒下首桶金?

图片由AI生成
“在我们银行,超过90%的客户资产低于20万元,百万存款客户堪称‘钻石VIP’,因为实在太少见了!”深圳某股份制银行财富经理坦言。即便是在深圳,工作5到10年的工薪阶层中,银行积蓄或资产能达到100万元的也只是少数。
从全国范围看,这样的“少数人”已属佼佼者。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家庭财富调查显示,中国家庭存款中位数仅为32.8万元,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家庭存款低于此数。以此为参照,拥有百万存款的家庭已超越全国约73%的家庭,稳稳站在社会中上层。对于年轻家庭而言,能拥有百万存款,无疑是远超同龄人的亮眼成就。
那么,这些年轻的“百万存款族”究竟从何而来?在走访深圳多家银行并访谈多位客户经理后,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他们的财富积累路径深深烙印着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四类群体中:
一是金融科技从业者。深圳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催生出一批年轻高收入者。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深圳人工智能行业平均招聘月薪达17204元,通信/电信运营、基金/证券等行业紧随其后。以某头部互联网企业算法工程师为例,其年薪普遍在40万-80万元,扣除社保、个税及生活成本后,年均储蓄可达20万-30万元;若辅以指数基金定投等理财手段,5-8年即可积累百万本金。
二是风口赛道的创业新贵。深圳宽松的创业环境与成熟的产业链,为年轻人提供了掘金沃土。从华强北电子市场、水贝珠宝商圈、横岗眼镜城等传统产业集群,到直播电商、跨境物流等新兴领域,一大批年轻人在这里完成了百万级财富的原始积累。
三是资产增值的早期受益者。尽管近年深圳房价增速放缓,但2015-2020年购房的年轻人仍享受到了资产增值的红利;此外,部分早年涉足数字货币、NFT等新兴投资领域的群体,也借市场波动实现了财富跃升。
四是高净值家庭的继承者。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部分年轻人的财富起点源于代际传承。某私募基金从业者透露,其团队中约20%的90后分析师,家庭净资产超5000万元,父母通过赠予房产、设立信托基金等方式,助力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这类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更偏向全球化配置与家族财富传承。
2
理财困局:高收入≠高财商
直击年轻一族的深层焦虑

图片由AI生成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手握百万存款,深圳的年轻人们却普遍陷入了更深层的焦虑。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存款收益的断崖式下跌。过去,把钱存入银行曾是公认最稳妥的选择;但近年来,各大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改变了这一格局。2025年7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为3.0%、5年期为3.5%,可存款利率却一路走低:如今1年期定期利率普遍跌破1%,3年期定存基准利率仅1.25%,即便是门槛较高的大额存单,利率也降至1.4%~1.5%。这意味着,百万资金一年的利息不足1.5万元,远不够覆盖这座高消费城市的生活开销。正如一位国有大行支行客户经理所言:“当下利率水平下,无论存款多少,银行给出的利率差别极小,高净值客户也很难再享受到比普通储户高很多的利息。”
“存款收益大缩水”让许多年轻的百万资产族陷入收益困境:钱继续躺在银行账户里,财富实际增长几乎停滞,甚至跑不赢CPI。于是,不少年轻人开始将目光转向银行理财、基金等其他投资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产品全面转向净值化,市场也呈现出收益波动加剧、风险上升的趋势。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当年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兑付客户收益率较2023年有所下降,部分权益类产品净值波动显著加大,“低收益、高波动”的特征愈发明显。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亦指出,2024年混合型及股票型公募基金整体表现波动较大,投资者体验受到挑战。市场观察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客户反馈普遍反映,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对收益稳定性的担忧显著增加,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客户出现了向存款类产品回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低收益预期——高配置焦虑”的循环。
对这些手握百万资产的年轻人来说,始于2019年的利率下行周期,正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管理挑战:传统“保本理财”的神话已然破灭,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加剧,单纯依靠储蓄或固收产品实现财富增值的路径,早已难以为继。
显然,“稳赚不赔”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在此背景下,部分稳健型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债券型基金。瑞银基金销售首席产品官邓树勋指出,近期债券基金备受青睐,搜索和浏览量显著增加。这类基金风险通常低于股票基金、高于货币基金,适合不满足定存低利率又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被誉为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尤其在利率下行、股市震荡时,债基因波动性较低而更受关注。
同样受到年轻投资者青睐的,还有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其低费率、分散风险、跟踪市场的特性,恰好契合了年轻人的投资偏好。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指数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约10.3%,而主动偏股型基金仅约3.2%。
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还提出了“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思路。由于银行股普遍具备高分红特性,截至今年7月中旬,沪深两市42家上市银行中,近一半股息率超过4%,个别甚至超过6%,远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这种看似“存款替代品”的投资方式,吸引了部分进取型年轻投资者。
在近期的投资热潮中,年轻人成为入市的重要新生力量。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10月,A股投资者账户单月新增开户数高达684.68万户,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部分市场观察显示,年轻群体在新入市投资者中占比较高,例如京东金融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9月24日至10月10日,新入市股民中70%是90后与00后,他们更偏好指数型基金,但平均持仓仅8000元。国金证券在公告中也提到,2024年其公司新开客户中90后、00后客户占比提升至52.9%。
尽管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年轻投资者却仍深陷多重困境。首要难题是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低风险产品收益太低,跑不赢通胀;高收益的股票、权益类基金则波动剧烈,稍不留意就可能亏损本金。许多90后直言“不敢投”也“不会投”——既怕踩坑担风险,又缺乏系统的投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市场也存在风险。极少数投资者因缺乏警惕而遭遇欺诈,例如2024年2月,深圳市公安局通报的多起虚假投资APP诈骗案中,某区4名受害者因轻信“炒股大师”推荐的虚假平台,累计损失达1710万元。
不少深圳年轻白领也坦言,日常忙于工作没时间研究投资,屡屡错过牛市良机;等市场大涨后追高买入,又遭遇回调被套,始终无法穿越牛熊周期。如何在风险与收益间找到平衡,如何提升理财专业度与信心,成为横亘在这些百万存款年轻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3
破局之路:时间也是重要“权益资产”
“多元+长期”能否穿越周期?

图片由AI生成
面对这些财富管理困境,不同年龄段的百万资产族该如何规划与配置资产?受访专家的建议聚焦于两大核心:树立全局观念与动态调整。
汇丰中国国际财富管理及卓越理财业务财富管理副董事何军岗强调,投资前需先明确自身风险偏好、财务目标,以及此次投入的100万在个人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过往投资经验等,再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确保资产配置与家庭短中长期目标匹配,收益风险符合预期。
在低利率与高波动交织的环境下,多位专家进一步强调多元化投资的核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财富管理的关键在于“多元”,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精准匹配。
汇丰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中国首席投资总监匡正也认为,市场波动加剧时,用多元化配置与优质资产构建韧性组合至关重要。“我们倾向通过优质债券、黄金及低相关性资产强化组合多元性,对冲波动。”他具体分析,当前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缓,短端债券因降息预期性价比凸显;海外债券收益率较高、票息有吸引力,可适度参与以分散风险。权益类产品能丰富收益来源,目前对全球股市(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和新加坡市场)持偏乐观态度,但因其波动较高,更适合中高风险承受能力者。
“黄金同样值得关注,其价格受地缘政治、政策等因素影响,战术性配置可成为重要的风险分散工具。”匡正补充,“我们更推崇主动型管理,由通过专业人士管理资产,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配置,通过多元资产策略涵盖不同资产类别、市场和货币。”
吴晓求也建议,对市场不熟悉的个人投资者可借助机构理财:“机构的信息处理与风险承受能力远胜个人,能更好应对复杂市场。”
低利率时代,以“多元资产配置”替代“股债二元对立”至关重要。华夏基金2025年方案提出,股债配比上,46%配置偏股型基金(如沪深300ETF),通过定投分散风险;16%配置债券型基金作为“稳定器”。同时,用“小而精”策略对冲波动、寻找收益:16%配置黄金实物及ETF,发挥其抗通胀、避险属性(物价上涨时波动方向常与股票相反);11%配置红利类ETF,虽短期爆发力有限,但长期来看红利低波具备耐力,积少成多;11%配置商品类ETF,(如 “豆粕 ETF”),布局农产品等实物资产以应对地缘政治或极端天气引发的价格波动。与直接投资股票以及主动基金相比,借道ETF参与市场,既方便、快捷、还能有效分散风险。此外,建议将3-6个月的家庭开支存入货币基金,这部分钱不追求收益,只求“随时能取”。
华夏基金投资者陪伴团队表示,资产配置不是追求一夜参天,而是让家庭财富之树的根基,在每一轮生长季里都能稳健向上。最好的配置方案,从来不是“标准模板”,而是“匹配生命周期的沃土”,选择合适的产品,追求家庭财富的增值。
除了多元配置,长期主义亦是利率下行周期的重要原则。业内人士指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时,短期投机易致亏损,长期持有优质资产才能抵御短期波动。不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芮萌提醒:“长期主义不是盲目持有,而是基于宏观周期的理性布局。”
在深圳这座“财富试验场”里,百万存款是年轻人奋斗的勋章,更是财富管理的起点。正如瑞银基金销售首席产品官邓树勋所言:“利率下行周期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远超单一产品选择,年轻群体需以‘长期主义’心态构建动态平衡的财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