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赴东盟投资热度持续高涨,其中,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出海主力军。
“但现在很多企业由于与海外信息不对称,出海会重复‘付费’,这种学费有可能是时间、人力,也有可能是金钱。”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皞坦言。
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出海风险,找准市场切入点?
7月24日至2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在广州南沙举办广东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大讲堂”,聚焦东盟,设置印尼、越南两个投资国别培训,邀请商协会负责人、当地产业园企业、服务机构企业等深入解析境外投资形势、解读政策,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做准备。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无论是顺势而为亦或迎难而上,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意义重大。”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同时,朱伟勉励企业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将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健康、有序、高质量拓展新兴市场。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背景下,“走出去”成为多数企业突破市场瓶颈、拓展份额的必经之路。
目前,东南亚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劳动力供给、市场潜力、经贸政策,成为多数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尽管优势显著,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源于语言、文化习俗、法律政策体系的差异。
“从质疑、理解到融入,我们考虑走出去越南这件事,花了4、5年时间。”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单华锦坦言,海外投资的难点并非“走出去”本身,而是“走出去之后如何运营成功”。
其中,中国员工与当地员工的相互融入是首个需破解的运营难题。多家企业在交流中均表示,应围绕“人才本土化”与“文化双向融合”应对这一挑战。
越南已经是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出海的第三站,越南项目负责人王耘介绍,2024年企业投资1.2亿美金在越南落地的项目,今年奠基投产后,产值预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为了实现“投产即盈利”的目标,企业前期联合中国广西、云南地区及越南本土的学校、企业,多方联动提前培养产业工人,帮助员工熟悉企业文化,同步打造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家以循环回收和新能源材料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计划“在印尼打造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与印尼共成长。”
董事潘骅介绍,在促进双向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派出团队到印尼招聘并传递企业理念,另一方面,每年选拔优秀印尼籍员工到国内工厂学习、工作、生活3-4个月,培养其成为企业文化的本土传播者。
“我们到了印尼之后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极度匮乏。”潘骅表示,针对这一问题,格林美提前布局人才基建,5年前联合中南大学为印尼培养硕士研究生,从冶金专业拓展至轨道交通、国际贸易,3个专业现有4个班级近100名学生。
此外,该企业还和万隆理工学院合作在印尼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扩大辐射面。这种以文化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
聚焦越南市场,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也计划,在帮助越南籍后备干部融入企业后,逐步让派驻的中国籍员工返回国内,由越南籍员工主导当地工厂管理,以深度本土化实现可持续运营。
借力实现“高水平”跨越
解决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挑战后,如何在投资过程中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稳、走得好”的“高水平”跨越,成为企业深化海外布局的关键。
授课专家表示,“高水平走出去”并非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布局,既包括产业链的跨国对接,实现上下游资源的高效联动;也涵盖品牌与商业模式的输出,推动中国方案在国际市场的落地;更强调创新资源的双向互补,通过跨地域协同提升全球竞争力。
这一过程中,企业需从“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升级,在国际市场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根基,关键在于本地供应链适配。
单华锦表示,初期企业习惯依赖中国本土制造供应链,但在海外运营中,长距离运输的成本与时效问题凸显,难以持续。
通过调研,兆驰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类应对路径。一是依托头部企业生态,对接已在当地深耕的头部智能制造企业,融入其配套供应链体系,快速补齐本地资源;二是挖掘本地供应链潜力,通过调研梳理当地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与本土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降低对外依赖。
在她看来,最好的方式是抱团出海整合资源,联合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体“走出去”,形成配套集群,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对企业而言,核心任务就是抓好产品,但要让一家企业既懂法规、把握政策、合规运营、研究文化并不现实。”王耘建议,在法规、政策、文化等非核心领域,可通过“分工协作”,由双方政府牵头、民间机构提供“避坑”服务,甚至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产业,实现“套娃式”服务支撑。
这种服务模式已有成熟的实践案例。例如,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链接了驻外使领馆、中资商会等资源,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覆盖投资“前中后”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黄皞介绍,中心前期提供咨询服务,包括ODI(境外直接投资)备案申请审批指导;当企业获得批准进入实际投资阶段后,中期保障涵盖资金如何合规出境、确保人员安全以及落地运营的顺利推进。
“在企业在海外站稳脚跟后,我们还会继续支持后期的深耕发展,协助解决利润回流、规划海外再投资布局,助力企业持续拓展。”黄皞表示。
有了全周期的服务支撑,企业在出海选择赛道时便能更聚焦于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的结合。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中,找准核心领域发力,能让企业的海外布局更具针对性和竞争力。
“现在出发永远不晚。”深圳市前海九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明杰建议,结合印尼市场的需求与政策导向,当前企业投资印尼可聚焦新能源与数字经济两条核心赛道,在新能源领域锚定电池材料与储能标准,快速切入增长中的电动车及储能市场。而在数字经济领域,他建议,应深耕下沉电商市场基层消费能力,布局物流网络、支付系统等电商基础设施,同时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工具,抢占企业服务赛道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