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如何架设从科技链到产业链的桥梁?新华社28日推出第二十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
记者见到刘庆时,他刚刚从澳大利亚参加完中澳创新合作论坛回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对海外科学家很有吸引力,我们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搭建连接全球创新资源和长三角的桥梁。”他说。
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当好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桥梁,是长三角国创中心及其重要支撑机构江苏产研院成立的初衷。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成立之初就被赋予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在刘庆看来,这意味着要做过去没做过的事,如探索如何提升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发展的效率、如何评价团队和人才的技术价值和能力等。
“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长三角国创中心和江苏产研院以此为核心理念,开始破题之路。
首创“团队控股”模式: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地方政府和江苏产研院提供重资产支持,解决了科研机构市场化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在全球构建起创新网络,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等。
从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到孕育估值达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再到培养约7000名活跃在产业一线的研究生……刘庆所在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持续探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刘庆表示,接下来将聚焦科学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通过创新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等,努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样板。
“聚焦产业真难题、企业真需求”
当前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中仍存在一些壁垒,比如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亟需创新产品的企业找不到科研团队等。如何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精准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刘庆给出自己的见解:以企业“真需求”配置创新资源。
“‘真需求’就是企业不能自主解决某些技术,且愿意出资解决的问题。”刘庆说,他们会和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协助企业深入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找到核心关键问题点,共同梳理出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真需求”。随后再将技术需求“翻译”为高校或研究机构所易于理解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寻找“揭榜者”。
江苏科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长期面临医用钳加工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江苏产研院发现该情况后,与公司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此后,江苏产研院集萃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研究所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将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成本降低九成,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目前,产研院已累计同50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梳理出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通过组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超1200项,合同金额超过35亿元。
此外,针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刘庆和团队采用“众筹科研”创新模式,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或有共性技术需求的企业集资定方向,组织研究所定向攻关,进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
刘庆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打开高校、企业、院所的边界,让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在校院所企之间畅通流动。
刘庆和团队就此调研了13个高校的工科学院,发现2000多名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不到10%。刘庆直言,工科教师缺乏企业经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科研项目都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
“一方面,要通过机制改革充盈年轻老师企业工作经历,另一方面,打通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的通道,加强高校和企业人才的流动性。”他说。
此外,在破除“唯论文”评价的同时,刘庆建议进一步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工科教师开展以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和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标的科研。
眼下,一项事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已拉开帷幕。以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为目标的基金会——集萃教育基金会于2024年10月成立,长三角国创中心是基金会发起单位之一。
在刘庆看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即进入实质性岗位,通过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别岗位的体验,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不断提高对自身、对专业、对社会的认识。“我们的目标就是唤醒新一代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
“长三角国创中心将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先试先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生态。”刘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