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28日电 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下称“报告”)指出,当前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并将持续深化;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则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看,报告于7月27日在2025国际货币论坛上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从四个方面对报告的核心结论做了介绍。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波动向上趋势不变,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推动国际货币格局缓慢调整。
据介绍,RII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编制,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发布,数值越大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越高。2024年四个季度末,RII数值分别为4.84、7.40、6.30、5.68,全年的季度平均值为6.06,比2023年的季度平均值5.46增长约11%。
其次,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全球地缘经济风险必将持续深化发展。其根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
报告提到,当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是典型的“中心-外围”网络结构,美国已成为全球地缘经济风险的主要发源地。而且只要美元仍是全球危机中的“惟一安全资产”,美国政府就可以因外部约束缺失而大肆挥霍美元所独有的“嚣张的特权”,还可以将征收全球关税等单边主义政策用作打击他国的经济武器。
第三,地缘经济风险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具有负面溢出效应,也对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全球供应链、国际金融市场具有破坏性作用。以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有效应对地缘经济风险的努力方向。
“研究发现,美国具备滥用其金融危机‘避风港’地位并在全球风险上升中获益的经济激励。这充分阐释了近年来美国频繁地主动制造地缘经济冲突的动机,同时也将地缘经济风险问题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直接联系起来,从而指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外围国家有效应对地缘经济风险的努力方向。”王芳说。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还梳理了地缘经济风险对股、债、汇、大宗商品等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边货币互换可以稳定人民币贸易融资成本、维持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相对稳定,通过减少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在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影响下,全球支付体系和各国官方储备货币都表现出多元化调整方向。当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也上升,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亦呈现多元化调整。
报告认为,地缘经济风险使跨境支付网络的碎片化趋势越发明显,短期内或强化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但支付体系正逐步分层:美元网络优势仍在,然而区域性、本币化结算的兴起势必对美元霸权构成长期压力。在全球支付体系变局中,要做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抓牢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机遇,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新局。
往后看,王芳表示,重塑规则、凝聚共识需要时间,这个过程必然漫长、充满波折而且困难重重。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外围国家要为应对中心国家发起的地缘经济风险冲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从大国战略竞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视角寻求地缘经济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
据了解,2025国际货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南开大学国家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