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月28日讯(记者李佳怡)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启幕。本届大会汇聚800余家全球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即将集中发布,覆盖大模型、AI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核心领域。
在这场科技盛典中,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主办、财联社、《科创板日报》承办,以及学而思与东浩兰生协办,以“AI+教育:重塑未来学习新生态”为主题的“链合π圆桌会”火热进行中。
从通用医疗模型与AI的融合,到产教结合的场景革新,再到资本视角下的产业重构,AI+教育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本场活动汇聚了“AI+教育”领域的企业先锋、学术权威专家以及资深投资人,围绕“AI+教育”的未来发展展开深度交流与互动。
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谢伟迪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基于多智能体的医学通用模型构建》,系统阐述了AI技术如何重塑医疗诊断与治疗的全流程,从学术前沿视角分享了人工智能通用医疗模型进展的研究成果。
谢伟迪指出,医疗AI的进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19-2023年的“单任务模型时代”与2023年后的“通用大模型时代”。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展现出超越人类医生的诊断能力。
“现在的大模型不能说它什么都会,但起码在用户的非专业领域,大模型的能力远超人类。”谢伟迪举例道,在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AI模型的得分已持续突破人类专家平均水平。
在谢伟迪看来,大语言模型无疑是人工智能进入医疗场景的第一个门槛,医疗从业者能够利用其进行诊断、治疗的规划以及风险、预后方面的预测等等。与此同时,也能够利用语言模型对患者进行医疗方面的教育。
“医疗的本质是循证医学,而大模型的优势在于构建完整的推理链条。”谢伟迪展示的DeepSeek评测显示,该模型在医疗任务中的模拟表现已超越OpenAI、ChatGPT。“但大模型现在还存在缺点,学界的任务就是将缺点暴露给企业,而企业能够改进这些模型。”
此外,医疗诊断的复杂性也要求AI需突破单一数据源限制,因此构建生成式多模态大模型极为重要。为训练多模态大模型,谢伟迪团队构建了全球学术界最大规模医疗多模态数据集。
谢伟迪表示,团队搭建的多模态大模型自2018年以来已得到飞速发展,如团队拥有当前最先进的寻找病灶模型,单模型便能识别超过500种器官与病变类型,为放疗等精准治疗提供关键支持。
谢伟迪着重强调,当前全球已知罕见病达7000余种,影响超3亿人口,但80%的病例因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平均确诊时间长达5-7年。为解决这一难题,谢伟迪团队推出的DeepRare System(身体诊断系统),能够实现“可追溯推理”。
谢伟迪判断,人工智能接入医疗实践,若想实现“解决人类所有疾病”的目标,仅能确诊、诊断是远远不够的。他指出:“AI帮助发现人类新疾病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AI接入新药研发,直接治疗罕见病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