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犹如有机生命体,既需精心呵护以抵御风寒,也需持续注入活力以茁壮成长。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的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还要“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清晰传递出当前监管工作“稳市场”与“激活力”并重的核心思路。
当前,市场处于恢复巩固阶段,“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正是立足当下、提振信心的关键之举。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预期引导”至关重要。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加强预期引导”的关键在于政策透明度、市场沟通与动态调整。
“预期不仅影响投资者信心,还决定市场的反应与趋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政策的透明性和一致性,可以帮助市场减少不确定性,帮助市场参与者合理预判未来发展。监管机构通过及时的政策沟通和市场引导,可以平稳市场情绪,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恐慌或过度反应。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风险考验,证监会系统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协同各方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见效,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年中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推动科创板改革举措落地,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释放制度包容性信号,稳定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路径的预期,更彰显了监管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
系列政策的成效已初步显现。A股总市值稳步攀升,6月底站上100万亿元新台阶。这不仅反映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展现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以及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如果说“稳”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那么“活”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年中工作会议提到,今年上半年,证监会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6”政策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取得突破。未来一段时间,要“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
以服务“硬科技”试验田的科创板为例,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表示:本次科创板改革通过分层管理、专业机构参与和领域拓展,既能化解未盈利企业融资困境,又能引导资金精准投向“硬科技”;推动资本市场向“长期价值”转型,引导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科技红利的窗口。
“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正从‘入口端’重塑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产业升级。”田利辉表示,两板改革能够降低融资门槛,帮助企业跨越“死亡谷”;还能助力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从“IP”(知识产权)到“IPO”(首次公开募股)再到上市后做优做强,形成“募投管退”闭环;此外,两板改革亦可倒逼产业链升级。高研发投入标准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除股票市场外,年中工作会议还提出,要“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券和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有力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缓解其融资难题。期货市场则通过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帮助企业管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对大宗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企业。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如“双碳”目标的实现,期货市场可以通过碳交易和绿色债券等创新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项目,助力碳减排和绿色转型。
田利辉表示:“当前资本市场改革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功能驱动’,预期管理、制度包容性与工具创新是三大支柱。唯有将政策确定性转化为市场信心,方能实现科技、资本与产业的高水平循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