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等技术既改变着世界文明的交流方式,也对汉学教学与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
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近日举行。大会致力于构建全球文明与中华文明互鉴共进的对话平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核心主张。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主旨演讲时称,联通多元文明的汉学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国际汉学发展和汉学国际交流,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愿为推动世界多元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汉学力量。
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研究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罗伯特·恰德表示,国际汉学家的角色在当今世界愈加重要。世界汉学大会为加强国际汉学家和中国学术界的紧密联系、促进全球汉学交流、培养新一代汉学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北马其顿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冯海城也代表青年汉学家发出倡议:“我们不仅是研究中华文明的学者,更是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兴起,为解读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提供了新工具。德国欧亚学院教授、汉学家施寒微说:“传统汉学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历史文献,如今,人工智能使我们能以全新方式接触历史,并更深入地思考文化、政治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数字技术的变革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文明的解读方式。”
汉学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汉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主导汉学研究。汉学研究的核心,莫过于理解过去与现在的中国,而人工智能仍是一个“趁手的工具”。
德国波恩大学兼职教授、汉学家培高德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已有30多年。他认为,虽然AI翻译发达,但对于理解中国来说学习中文依旧必要。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汉学系主任钟鸣旦表示,尽管AI工具对于研究汉学裨益良多,但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绝不能光靠AI工具,而是“一定要去学汉语”。罗伯特·恰德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对汉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当前要主动适应并善用AI,同时培养学生掌握精准理解中国所需的深厚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推动汉学繁荣发展。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系主任白安雅也不讳言人工智能的局限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于汉学来说,人工智能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优秀的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独特价值,不应轻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深圳期间,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汉学家走进腾讯、雅昌艺术中心、来画动画和数字人智能创作平台等深圳科技文化企业,实地感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助力文化传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能。
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是当今世界研究汉学、了解中华文化、增进理解友谊的重要窗口。深圳举全市之力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了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设立了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为世界汉学研究提供数字技术赋能。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本届世界汉学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主题与深圳城市气质高度契合,深圳“科技之城”的城市底色,为世界汉学研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现代城市文明”的城市底蕴,为世界汉学研究注入丰富文化内涵;“大国会客厅”的城市功能,为世界汉学研究搭建民心相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