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形机器人企业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今年以来,创投市场频现“+”轮融资,创业企业“A+”“A++”“A+++”轮融资事件不断,广泛覆盖生物医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这反映出创投市场的投融资节奏正从高歌猛进向小步快跑转变,企业估值更加趋于理性。
通常来说,创业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会进行多轮股权融资,常见于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等,以满足各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近年来,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投融资双方更加谨慎,越来越多创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轮融资,拉长单轮融资周期,逐步提升自身估值,寻求稳健发展。
在笔者看来,“+”轮融资是创业企业发展需求与资本市场环境相互适配的结果,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一是部分企业尚不满足下一轮融资门槛,需通过“+”轮融资延长发展周期。
现实中,科技型创业企业技术成果商业化周期长,往往需要5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且需持续投入研发、迭代产品、拓展市场,资金需求呈现阶段性、持续性特点,一次性单笔融资难以满足长周期资金缺口。然而传统融资轮数有门槛限制,如B轮要求商业模式可行,C轮要求规模化盈利。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因未达到下一轮融资门槛而陷入“资金空窗期”,难以推进商业化进程。
这种形势下,企业通过“+”轮融资,能够用多次小额资金延续经营,以新增资金推进技术成果商业化,在保持发展节奏的同时争取缓冲时间,逐步过渡到下一轮次融资,实现资金接续。同时,这种小额注资也能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若进展超预期可提前触发下一轮融资,若遇瓶颈则可及时调整策略,助推商业化进展。
二是出于吸引新老资金的考量,企业通过“+”轮融资实现“同轮同价”,便于吸引老股东追投与新股东进场。
部分企业主动选择“+”轮融资正是出于“同轮同价”的考虑,即对所有股东采用相同的企业估值和认购价格。对于老股东来说,“同价”避免出现“新股东低价入场,老股东成本更高”的局面,使其更愿意追加投资以维持持股比例;对于新股东来说,与老股东同价入场,意味着获得同等的成本优势与回报空间,消除其高位接盘顾虑,更易吸引其加入。这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平衡新老股东间利益,避免因价格差异引发资金博弈,有利于推动资金高效运转。
三是小步快跑的“+”轮融资方式更适合处于早期、规模较小的科创企业。
当前,资本市场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处于早期阶段的科创企业因估值低、试错成本小更易获得资本青睐。这类企业通过“+”轮融资延长早期标签,吸引更广泛的机构支持,降低单次融资规模压力,提高融资效率。
从根本上来说,创投市场频现“+”轮融资,反映出投融资双方对于企业估值合理化的诉求:融资方通过每一步融资实时反映企业当下价值,投资方则通过每一笔投资动态校准对企业成长价值的判断。如此一来,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更为公允的市场估值,使资本投入与企业发展节奏精准“咬合”,形成投融资良性互动,促进创投市场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