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27日电(记者高攀)如何加强人工智能(AI)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7日举行的“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与治理:共赢与共治之路”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努力,可先期探讨就共同关切的AI安全问题设立合作“安全区”和国际协作网络,形成治理合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李萌说,人工智能是全人类的事业,理所当然地需要全球合作和国际治理,只有通过共治才能实现共赢。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正步入一个关键时期,但国际社会对治理问题的态度存在较大分歧。要树立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成长的理念,学会相互适应,让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同时要通过开源开放机制让各方面都能参与到治理的讨论和实践中,既避免封闭割裂,又防范安全风险。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邹肖力指出,当前各利益攸关方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人类的理解速度,并且具有跨国性和系统性特征,其有效治理无法依靠单一国家或者地区单独实现,需要全球各方携手努力,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他表示,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智能红利,也愿同发达国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全球和人类发展。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围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统筹发展、安全与公平,加强国际合作等,但这些共识的维护与实现面临关键挑战。
薛澜指出,首先是共识的脆弱性,各国政府间存在战略分歧,现有共识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和大国竞争的冲击;其次是共识的弱约束力,当前绝大多数治理文件属于国际软法范畴,缺乏强制执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评估体系;最后是共识的实施差距较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AI治理资源投入、技术标准制定、监管能力建设上存在显著差距。此外,AI技术快速迭代与国际治理体系建立之间的速率失配,导致治理落后于技术发展,出现治理鸿沟。
针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与包容普惠目标之间存在的实践落差和结构性障碍,薛澜建议国际社会采取以下务实行动,推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第一,坚守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共护人类安全,共享发展红利。人工智能治理不应成为技术竞争或地缘博弈的手段或工具,而应在尊重各国发展需求、阶段差异的前提下,以治理促发展,真正使技术进步服务于消除贫困、改善健康等人类福祉。
第二,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在关键安全领域优先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最低标准,在技术快速迭代领域则探索监管沙盒、技术标准、最佳实践等工具,允许技术发展试错迭代,形成动态平衡的治理框架。
第三,建立合作“安全区”与国际协作网络。各国可就共同关切的安全问题,如AI安全评估、风险预警、事故调查等,保持沟通协作,建立AI安全领域的合作“安全区”;同时探索针对特定议题的“小切口”治理合作,如自动驾驶、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实践合作,聚焦共同利益来弱化竞争对立。此外,推动建立“多元参与、分层治理”的国际协作网络,形成国家、国际组织、科技企业、科学界的治理合力,避免治理议程被少数大国或科技巨头垄断。
第四,系统推进全球治理能力建设。这包括支持发展中国家的AI基础设施、模型能力与应用服务建设,推动建立全球AI治理知识共享平台,汇集最佳实践、政策工具等资源,助力各国有效应对AI治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