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小程)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开幕,智平方携带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爱宝)参展。在展区现场,爱宝上演了多场景、多任务的“技能秀”——打冰淇淋/咖啡/饮料、2X2码垛、打架子鼓。三场看似简单的演示,展现了其在生活、工业、娱乐三大场景背后的空间感知、长程柔性、全域全身、快速学习等技术底色。
智平方成立于2023年4月,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博士曾任小鹏汽车和OPPO的首席科学家与研发高管,主导的各式智能系统在数十万台智能汽车、数亿台消费电子终端、机器人、微软MaaS上投入使用。
在WAIC现场,郭彦东向上证报记者透露,智平方的机器人自去年开始便已经在工厂中实训,目前已成功覆盖汽车制造、半导体、生物科技和公共服务四大核心场景,并与各领域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今年陆续会有一些‘硬核’交付,年订单预计在500台。”
在汽车制造领域,搭载GOVLA大模型的爱宝进驻东风柳汽工厂,在上下料、物流转运、贴标签、收纳保护布等环节应用探索;生物科技领域,智平方与华熙生物携手,正在合作部署爱宝执行无菌车间的物料转运、智能拆包和视觉检验等操作,替代人工在高风险区域的重复性劳动;半导体制造中,爱宝已进入吉利科技旗下晶能微电子生产基地,执行上下料、产线间物料转运等任务。
除了工业场景,智平方还将业务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今年第三季度,爱宝将首次进入国内一线城市的机场,展现其在开放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行动和多任务处理能力。
不少具身智能企业会优先聚焦某一场景,智平方为何选择同时切入四大场景?
“不同于此前一款机器人先‘死磕’一个场景,把一个场景做深做透的理念,我们尽可能让机器人在更多场景里面应用,这样数据的多样性也会提高,对整个具身大模型的训练有帮助。”郭彦东说。
这是一个“反共识”的观点。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要走向通用应该从多个场景同时起步,并在多个场景当中找到最小公倍数。因此,智平方采取的是与纯硬件交付完全不同的模式,已交付的机器人在场景当中持续工作,同时,也会持续反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用于优化算法模型,还驱动硬件产品的迭代升级。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用武之地”,有观点认为,工厂场景需要的是极致的稳定性,并非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主场”。
对此,郭彦东以他办公桌上放置的摆件为例,摆件周围是固定的机械臂,中间是钢铁侠。“机械臂完成的是固定的确定性任务,比如给钢铁侠装盔甲,而钢铁侠完成后就可以离开这个固定区域,在不同场景中工作。”
在他看来,通用智能机器人并非要取代工厂现有的自动化设备,而是与自动化设备形成互补关系。中国虽然自动化设备使用量已占全球50%以上,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一线工人。这也反映出当前自动化设备尚无法完全满足工厂需求,未来也需要更灵活的机器人解决工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郭彦东透露,智平方首个工厂将于今年9月落成,按照当前的商业化进度,2028年预计出货万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