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园区的第一根桩就打在腾飞新苏项目内,这根桩所在的多层厂房仍能满足现在租户的需求。”凯德投资(中国)产业园、工业及物流地产管理负责人吕福庆是新加坡人,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多年,这些经历让他对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过往如数家珍。
依托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已过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九连冠”。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让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新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间”。
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方面介绍,园区已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合作三个单项竞争力均列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
除大力发展产业外,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也借鉴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经验。《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园区第一版规划便为产城融合奠定了基础。尽管定位为“独立的工业新镇”,中新合作区按照工业32%、住宅22%、绿地14%、商务2.4%的用地比例进行布局,让产、城、人在这里相得益彰。
园区老旧厂房“变身记”
从昔日的“池塘洼地”,到如今高楼林立,苏州工业园区经过3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理念。据吕福庆介绍,借鉴新加坡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腾飞新苏项目在中国首创了“预建标准厂房”概念,催化并推动了苏州工业园区早期的招商引资。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严格按照最早的总规划蓝图建设施工,每5年再进行一些细化调整。
2015年,腾飞新苏项目建设20周年之际,腾飞新苏坊顺应产业升级的需求,拆除部分单层厂房,改建为多层研发楼,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首个“工改研”项目,也从最初的工业标准厂房蜕变为创新产业园区和多元化办公楼宇。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如今,腾飞新苏项目已没有明显的机器轰鸣声。”吕福庆感慨道。
在苏州工业园区东部,一座现代化科技产业新载体正加速崛起,这便是总规划面积7771亩的金光科技产业园,也是园区最大的产业用地更新项目。据了解,早在2017年年初,苏州工业园区便与金光集团就金光胜浦工厂转型升级达成共识,实施区域整体更新、建设金光科技产业园。2024年4月,德国光学仪器巨头蔡司苏州研发制造基地建成投产,距离开工建设仅过了18个月。
“这是1957年进入中国后,公司首次在中国购地建厂,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面支持。”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表示。
蔡司中国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在蔡司生产基地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与蔡司建立了深度协作与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同时,金光科技产业园作为产业更新标杆,享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红利,尤其是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获得了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
“为加速项目真正落地投产,园区建立了集‘招商—设计—报批—建设—投产’于一体的全流程‘帮代办’标准化服务体系。”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此,金光科技产业园吸引了诸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纷纷落地。
高端产业集聚“秘诀”
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截至2024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取得了“三个超万亿元”的成绩,开放程度、经济密度、创新浓度位居全国前列。
创造这些成就的载体便是产业园区。据记者了解,苏州市过去缺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但自从2007年被称为“生物湾”(BioBAY)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正式开园后,这一产业开始逐步崛起、腾飞。
美国科律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主管合伙人刘毅铭常年聚焦生物医药行业。他告诉记者,集聚性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特点之一。不同药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可能有所不同,但需要的服务是类似的,包括人才、实验室、风险基金、政府支持等。
产业园区是初创企业融资的重要窗口。吕福庆表示,一个优秀的产业园区需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务生态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业务和资源交流渠道。
据介绍,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腾飞苏州创新园以“企业孵化+种子基金+增值服务”的服务体系,打造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和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基地。截至2024年年底,园区已孵化了高企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余家。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经非常规模化,众多龙头企业扎堆聚集一个产业园区成为常态。产业园区的平台搭建好,也让更多的生物医药初创团队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刘毅铭表示。
与此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也面临随着制造业成本上升导致生产环节外迁的问题,亟须锁定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以稳固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由新建元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新建元”)打造的苏州2.5产业园应运而生,2025年4月底,五区项目已正式开工。
新建元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2.5产业园西接中央商务区、东邻核心工业区的独特区位,使其成为贯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键纽带。同时,产业园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锚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管控与共享总部职能——通过吸引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强化技术策源能力,集聚国内创新企业共享总部,形成“外研内企”协同生态。
“这一战略既利用园区国际化基础留住‘制造业大脑’,又以专业化服务与类商务区环境满足高附加值环节对人才协作效率的严苛需求,最终构建‘制造在外、智控在内’的产业升级模式,确保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上述新建元负责人强调。
打造职住平衡“15分钟生活圈”
“Suzhou Industrial Park”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英译名。将“园区”翻译成park而非town或district,也是由于园区开发的初衷,就是建设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花园城市。
在金鸡湖西北角,坐落着1998年5月开业的新城邻里中心,免费开放的篮球场、菜场、烘焙店、中西式快餐、美发美容等业态一应俱全。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先进理念建立的首家邻里中心。包括新城邻里中心在内,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成运营的邻里中心数量已达20个。
而在金鸡湖对岸的苏州2.5产业园,欧美学院风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园内配套常春藤商业街、24小时便利店、健身中心、员工餐厅等设施,融合工作、生活、娱乐场景,“15分钟生活圈”在填补一站式产业生活服务空白的同时,解决了高端人才对高品质居住和配套的核心诉求,为人才提供“下楼即办公、出门享生活”的便利。
上述新建元负责人表示,苏州2.5产业园五区项目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商业综合体,以实现职住平衡。这种“生产—生活”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员工通勤时间平均缩短至15分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人才集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了空中客车、联合汽车、麦格纳、哈曼等企业的研发团队入驻。
凯德投资则将新加坡花园城市景观带到了苏州工业园区。吕福庆告诉记者,位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腾飞苏州创新园,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灵活的空间解决方案和优美的花园式办公环境,致力于打造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据了解,为进一步招揽人才,《园梦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服务青年人才提出了八大行动计划,包括就业服务、见习实习、就业保障、创新支持、安居保障等。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必须要有优良的居住环境。产、城、人相得益彰、融合发展,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之道。”吕福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