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把脉定向。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一判断,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的系统性转变,而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之城的关键路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民生改善的重要空间载体。当增量扩张的空间逐步收窄,存量提质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更新成为破解“城市病”、激活发展潜能的必然选择。
一位长期从事城市研究工作的学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内容包括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多方面,城市更新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民生工程,对城市来说是提振经济的发展工程。未来,城市更新所带动的投资需求体量将非常可观,也将进一步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
会议提出的“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的目标,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重构城市空间与交通的关系,让“人、产、城、交通”和谐共生。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教授左大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进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应结合已经开通运行的重要交通枢纽(如车站),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以高铁为例,除省会、直辖市车站与城市接触紧密之外,当前很多地级市或县城的高铁站离城市中心较远。
“从实践来看,目前部分省份有些老县城发展受限,交通不便。未来,城市发展要加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按照适当兼顾老城、重点发展新城的原则,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例如5—20年,实现新城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的协调发展。”左大杰说。
左大杰强调,对于城市与交通融合基础较好的城市,要加强多中心网络化布局,通过轨道交通枢纽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例如成都规划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疏解单中心压力。
从城市更新的精细施策,到宜居建设的系统谋划,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心已经不再比拼规模与速度,而是更重品质与温度。当每一条老街都留住记忆,每一个社区都充满便利,每一座城市都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