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经济形势之下,高效利用存量不动产成为国有企业提升资产效益重要且必要的手段。
近日,在戴德梁行北京不动产市场年中发布会上,戴德梁行北京估价及顾问服务部董事、北区新经济业务负责人金廉政向《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分享了国有资产盘活的价值及经验。
在金廉政看来,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不仅是对资产合规及运营现状的梳理,从而推动资管业务优化、实现战略升级,同时对于打通各层级、区域资产、构建业财一体化管理体系,塑造具有特色的市场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进入存量时代,资产管理需要从简单的“管”字至上、运营管理成本控制,向精细化的资产运营管理转变。
金廉政分享道,目前众多央企和北京市属国企在集团层面纷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平台或资产管理部,其目的就是将管理视角从单纯的财务管理,提升到资产运营层面,对整体资产进行系统梳理和管理。
过去,国企管理资产往往局限于出租和基础物业管理。然而,面对当前写字楼市场严峻的竞争环境,如何抓住有限的新增租户需求,提升项目自身价值,关键在于实现“三管合一”,即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深度融合。
金廉政指出,物业管理是基础,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则侧重于项目的精细化经营,思考如何在基础服务之外,从项目运营和增值角度提供更优的管理模式。
金廉政强调,当前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监管层也通过政策(如基础设施REITs)为企业提供资产盘活渠道和工具。同时,资本市场对不动产充分开放。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端必须形成“以终为始”的全链条管理思维,将项目未来资本化退出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
这要求在整个资产运营管理中实现更高水平的精细化和效率。传统的“收租绑定大客户”模式面临企业资金压力和项目运营难题的双重挑战,唯有打通“投融管退”全周期,才能有效应对。
他同时提出,数字化是提升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过去,许多集团内项目公司各自为政,缺乏集团层面的统一规划和运营协调。而通过搭建管理平台系统实现数字赋能,集团可以实时跟踪各资产表现、预判发展趋势,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租户策略。比如可以引导租户在集团内部不同品质的楼宇间流动。
金廉政认为,数字化赋能不仅提供财务台账,更提供运营台账,能清晰识别租约到期情况,主动启动续租谈判,抢占市场先机,这对于精细化资产管理至关重要。
基于多年服务央企及地方国企的经验,金廉政表示,国有资产管理普遍面临四大核心问题:
一是家底未摸清,二是价值待提升,三是管理效能低,四是发展难持续。
针对上述问题,众多企业已在探索解决方案。
金廉政分享道,针对资产梳理与分级定岗,首要任务是盘清家底,并基于市场化诊断和评价对资产进行分级分类,如优质资产、需盘活资产、瑕疵资产等。针对不同等级资产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和管控模式。他同时提醒,并非所有资产都能盘活,需区分哪些具备通过投资撬动运营的条件。
在资产价值提升路径方面,他表示,首先要解决瑕疵资产合规性问题,这是价值提升的前提。无论是改造、资本化运作还是融资,首要解决项目合规性问题,如产权、规划等,需明确瑕疵能否解决,以及解决路径和成本。
在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时,对于老旧物业,需评估其业态、品质是否适配区域发展。探索改变规划、重新开发闲置土地或进行二次开发的可能性。需寻找合作资源方、开发商,并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模式。
此外,针对运营增效,他表示,应侧重于“软件”层面的调整,无须大量硬件投入。例如,改变僵化的租金定价策略,使其更灵活、市场化;调整目标租户类别;优化服务内容(如面积切分、装修投入策略);拓展招商和运营渠道,引入市场化第三方合作机构赋能;优化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成本及模式。
在实现资产可持续发展方面,核心在于解决退出、资金和管理标准化问题。据金廉政介绍,当前资本市场对持有型不动产的退出渠道日益多元,除公募REITs外,私募REITs也发展迅速,对底层资产要求相对宽松(涵盖商办综合体、酒店等多种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