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迅猛之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技术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低空经济论坛上表示,在全球产业变革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背景下,低空经济已从概念构想跃升为全球新兴产业的核心赛道。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通过国家引导协调、适航创新跟进、军民结合相促等方式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发展。
我国低空经济也在政策利好与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快速增长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智技术赋能下,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飞控系统,能够实现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避障、精准定位与任务执行,这促进了低空经济市场的拓展和繁荣。
围绕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会专家认为,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低空经济的发展已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我国实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在论坛上说,未来低空经济将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特别是在科研支撑和保障下,2035年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3.5万亿级。“从支撑新概念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角度看,对于低空经济,我们还需要在研发端、人才端和标准方面进行突破。”
这说明,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虽具备一定发展条件和基础资源支持,但仍然存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待提升等问题。
对于低空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戴炜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含起降场物理基础设施、空中管理系统、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空域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建设。例如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数据生态体系,涵盖低空经济各领域的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数据接口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兼容性,便于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与共享。
二是坚持低空科技创新引领。探索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低空产业的全方位赋能,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产业链的覆盖面和纵深度。
三是加强低空产业人才培养。低空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信息、控制等前沿技术,并具备运营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基础。未来可进一步加大低空相关学科设置和建设,丰富教育与培训机制。
四是拓展低空产品应用与消费。要把低空经济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加强前瞻性研判,深入拓展新兴服务、特色服务,布局新业态,破除需求侧限制低空消费的因素,促进低空经济走向大众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