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果四川宜宾报道
7月24日,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产融联动创新合作共创价值”,不仅成为宜宾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推进产业与资本双向赋能、加快释放城市品牌价值的机会,也成为各个产融合作试点城市间交流、产业与金融两端的交流的平台。
宜宾探索产融合作地方经验
在经济规模上,宜宾是四川省GDP第三城,且被外界认为这一排名有望在未来几年“更近一步”。
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之一,是近几年宜宾在白酒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之外,先后培育出了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动力电池为例,在链主企业宁德时代的带动下,宜宾快速集聚了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产业链配套项目120个,形成了完备的动力电池全产业生态;工业总量上,宜宾已是四川省工业“第二城”,同时还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宜宾是一座被产业驱动并不断实现突破的城市。但也正因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宜宾的各类产业也出现了金融需求的“大爆发”。
一方面,宜宾各类新兴制造业的成长,要求确保投资的连续性和研发强度的稳定性,大量的长期资金投入是必备要素;另外一方面,宜宾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正处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需要差异化、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因此从这一视角去理解,宜宾能否持续为当地的产业体系注入所需的金融动能,是城市能级能否实现“突破”关键要素。
宜宾是怎么做的?宜宾市委书记方存好在大会现场表示,宜宾通过创新打造基金矩阵,助力产业发展,实施“产业链+基金+场景”的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超600亿的基金矩阵,2025年已发布超190亿元的首期基金合作榜单,吸引60余家上市公司,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2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位居四川省各市州第一位,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量超千亿元。此外,宜宾强化“银政担企”产融对接,用好用活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央行政策工具,注入低成本资金超100亿元。出台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资金投向产业、投向企业,并建立以宜发展集团为核心的产融服务体系,精准“滴灌”重点项目和重要环节资金需求,成为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
“宜宾将全力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制造强市,为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贡献更多宜宾智慧和方案”,方存好表示。
产业与金融需更紧密结合
不仅是宜宾,国内尚有大量城市的产业发展存在同样的资金注入需求。这成为国家推出产融试点的重要原因,2024年包括宜宾在内的国内66座城市入围了第三批试点名单。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试点城市要根据各自的产业禀赋,联合金融、科技资源,创新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和新路径,其本质是构建一个相互促进、彼此赋能、持续优化的生态系统,其中,科技突破驱动产业升级,产业需求牵引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反哺科技创新,最终实现试点城市能级的提升。
因此此次会议吸引了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国性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技术成果转化机构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企业代表参加,围绕产融合作展开广泛讨论。
工信部财务司副司长雷文在现场表示,近年来工信部重点形成了三个方面产融合作的工作手段。一是搭建产融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实施科产金一体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三是建设产融试点城市,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上述三个手段的作用,深化政策协同,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创新适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杨虹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搭建了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加强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加大力度支持先进制造重点领域,丰富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具,过去5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精企业的贷款年平均增速均远超于各项同期贷款增速。“未来,我们将健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加强先进产业集群,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加强先进产业集群金融资源聚集和特色优化服务,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跨境服务等便利化服务。”
在本次大会上,还同时发布了“支持新型工业化创新金融产品矩阵”、“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创新积分制2025”等系列金融“工具包”,并签约一大批围绕产融合作的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