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宋亦桐)7月25日,来自北京金融监管局官网消息,为做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支持科创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改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市、上海市等8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北京金融监管局迅速跟进落实,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知识产权金融发展迅速等优势,主动沟通、加强联动,研究部署相关政策在京落地方案。
为做好综合试点落地工作,北京金融监管局会同市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金融管理局和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制定了《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细化落地行动措施,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系列更具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特色举措。后续拟组织部分知识产权金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积极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和行政区开展试点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针对“登记难”问题,提升线下服务便利性,依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大厅等渠道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服务点,“一站式”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融资咨询等服务事项;发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操作指南;推动开通版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加快建设在线版权质押登记平台、版权质押登记公示信息平台,缩短办理周期。
针对“评估难”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对于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者银企协商形式确定价值,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扩大内部评估范围;推动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数据、模型和系统支持;探索建立北京地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和行业评估报告;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
针对优化金融机构服务机制,指导金融机构制定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办法和管理制度;鼓励延长贷款期限,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鼓励将动植物新品种权、数据权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纳入可质押知识产权范畴;鼓励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前沿产业、未来产业、高精尖产业研发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探索创建北京地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统一品牌;鼓励商业银行在现有绩效考核机制中增设知识产权金融指标、加大知识产权金融权重或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金融绩效考核要求,研究设立直达基层信贷人员的个人奖励计划;指导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探索建立尽职免责快速认定及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未免责结果申诉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将知识产权投保情况作为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参考依据。
针对“处置难”问题,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推进专业化处置平台建设,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作用,提高知识产权交易活跃度,鼓励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设置知识产权转让交易、质物处置等专门版块;鼓励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
针对协作机制有待健全问题,统筹完善市区两级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补贴、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担政策,持续优化政策兑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协作,探索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共同体实行“共贷、共保、共担”,集中行业力量支持关键技术转化和优势企业培育;鼓励相关部门、各区推送重点产业专题数据库、专利产业化样本企业培育库及知识产权企业白名单信息。
下一步,北京金融监管局将会同市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对实施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实施名单制管理,加强日常工作评价和退出管理。鼓励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结合工作实际,推出细化措施和创新举措。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加强组织协调,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和案例推广,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努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