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7月24日电(记者李彪)7月24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对30个省份进行了评价,评价涉及2022~2023和2023~2024两个年度。
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两个年度的评价中稳居榜首,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在2023~2024年度评价中表现突出。最新年度得分进入前十的还有吉林、广东、四川、江苏、重庆、福建和湖南。而河南、黑龙江、海南、湖北和浙江处于中游偏上。

活动现场,每经记者李彪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本次评价最主要的发现是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
以风光发电等新能源为例,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光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表现突出,均提前完成“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助力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
对此,马军介绍,东中西部发展光伏,西部主要是集中式,东部主要是分布式,中部二者兼有。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电气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划出一条可行路径。
不过,马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也指出,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发展,使得风光电力消纳压力持续增加。在快速发展中,也导致一些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不高。
他介绍,从全球来看,集中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潜力非常大。当前中国一些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在围绕“反内卷”做调整,如果能够走好光伏出海的路,中国光伏的发展肯定能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国际贸易的障碍和调整,制约了我国这些企业的出海,这方面需要加强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年我国风电、光伏的发展速度惊人,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比如高比例风光电力的消纳,生态敏感区域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未来风光组件大规模退役的固废处置等,行业内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