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就是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对于每个老年人来讲,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推动医养结合已然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广大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举措。实际上,2022年,国家卫健委便推动建设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与前一版工作方案相比,此次推出的《工作方案》在创建目标、创建范围、创建标准方面均有调整,以更好顺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过过去几年的建设,部分社区已经摸索出一些可推广的模式。《工作方案》的印发为医养结合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使其更加有章可循。我们也想借机推出一些服务包,加大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同时联合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先行先试
与2022年的《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相比,新版《工作方案》有诸多不同。
在创建目标方面,《工作方案》提出“更好顺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这与此前“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表述有所不同。与“满足”相比,“顺应”更遵循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偏向于一种被动提供服务的状态。
一位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位置,大多数时候是当老年人有需要时我们才会上门提供医疗服务,有时也会主动入户,但会先打电话确认老年人是否需要医疗服务,以及需要什么服务。”
谈及“被动”,上述负责人也指出,在医养结合中,其实“养”的位置应当是放在前面的,大部分老年人可能是居家养老,平时由街道或养老驿站推进养老服务,在必要时会由社区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称为“养医结合”可能更为贴切。
在创建范围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均为每2年评估一次,每次命名100个左右,其中示范机构包含中医药特色的示范机构,2030年完成创建工作。与前一版相比,此次并未提及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区、市)。
对此,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省为单位推动示范区建设,范围太大,而且省内各地的情况也都不一样。这次只是在更小单位推进示范建设,可以让这项工作变得更有效。
在创建标准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包含党政重视,部门协同;政策支持,推动有力;固本强基,优化提升;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完善支撑,加强保障;群众认可,评价良好6个方面。
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的创建条件为运营满5年及以上(以取得资质时间为准),近2年入住率达到实际运营床位的65%及以上,入住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超过65%。优先推荐对老年人开展健康和需求综合评估,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对老年疾病开展早期干预,开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提供心理干预、培训和支持,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医养结合机构。
与前一版相比,两个“65%”的指标均有所提高,此前分别为60%、50%。“这一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养老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但同时也暴露出市场需求大与床位使用率低的矛盾,其实核心问题在于费用支付。床位使用率低导致养老机构经营困难,服务与收费难以提升,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营。尽管65%的目标明确,但实现起来会面临挑战,尤其是缺乏资金支持使得目标难以落实。”徐毓才指出。
如何紧密结合?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医”和“养”到底应该如何紧密结合,仍然需要深入探索。
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年,经过具体实践,我们形成了四种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签约合作,提供服务。二是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居家和社区。
简而言之,医养结合主要强调医疗机构向养老服务延伸,养老机构向医疗服务延伸。“之所以强调养老机构向医疗服务延伸,主要是因为目前很多养老院缺少甚至没有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近些年医疗机构规模不断扩张,很多医疗机构的床位出现了闲置的情况,所以国家提出一些医疗机构可以向养老方向发展和转型。”徐毓才说。
徐毓才进一步指出,从操作层面看,有些是医院设置老年病区,有些是养老机构设置医疗区,也有一些其他情况,但医养结合机构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还需要持续探索。
王红向记者指出:“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方面,社区医院会在养老院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定期为老年人做健康评估,我们社区也联合疾控中心在养老院设立了医防融合工作站,这些都是创新尝试。另一方面,养老院的老人需要医疗服务时会来医疗机构,如果有需要我们也会向二级甚至三级医院转诊,目前已经打通双向转诊这一完整链条。”
目前,医疗机构向养老服务延伸还有提升的空间。王红表示,其实“养”的大部分都是养老驿站在做,比如助浴、助餐、陪诊等,实际上就缺少横向的联合机制。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壁垒。王红指出,有些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都不互通,并不能真实反应辖区内老人的真实情况。比如,一些老人可能已经搬去养老院或出现了其他情况,但医疗机构这边的信息并没有及时更新。“街道有居委会,居委会又有楼长,另外可能也有专门管理老年群体的部门,他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能否及时对接给医疗机构很重要。”
对此,《工作方案》强调,医养结合数据准确并能有效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平台,推进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多位专家指出,“互联网+医养结合”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过去我们提出‘9073’的模式,也就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是集中养老。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解决,如果没有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很难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徐毓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