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发文再谈稳定币监管,强调需为当前稳定币市场的过度炒作降温,并阐述了监管机构在稳妥、可持续原则下推动《稳定币条例》落地的下一步举措。他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将于下周公布“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的摘要说明,详细说明牌照申请的具体安排。
文章发布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网的专栏《汇思》中,该栏目由高层人员撰写,阐述香港金融管理局一些重要的新政策及工作或公众关心的其他事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是自2022年年初以来,余伟文第四次在《汇思》栏目中探讨稳定币相关话题。
稳定币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问题
余伟文指出,稳定币作为新兴支付工具进入传统金融体系有其积极意义,但必须警惕市场和舆论的过度炒作。他列举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是过度概念化。余伟文表示,围绕稳定币的讨论容易集中于其对传统金融特别是支付体系的颠覆作用,但是一旦要由虚入实,从概念和理论层面转到应用场景和具体安排,就出现明显落差。
据悉,目前已有数十家机构接触香港金融管理局,有的明确表示有意申请稳定币牌照,有的属于初步探路性质。但大多仅停留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支持Web3.0发展、提升外汇市场效率等愿景层面,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落实计划及风险管理能力。部分能提供应用场景的机构,自身又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风控经验。余伟文建议此类机构更务实的选择是与其他持牌发行商合作,提供场景而非追求成为发行主体。
二是泡沫化趋势。余伟文警示,近期市场对稳定币概念存在过度亢奋情绪:“一些上市公司,不管本业与稳定币或者数码资产是否相关,只要宣称有意开拓稳定币业务即‘点石成金’,股价即应声上涨、股票交易量大增之余,公司知名度亦得以大大提升。”
他特别提醒投资者保持冷静,并明确指出,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稳定币条例》实施初期“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换言之,失望者不在少数”。而即使获得牌照,基于稳步发展的考虑和初期所需的资源投入,稳定币业务对公司短期盈利的贡献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近期已出现借推销数码资产和稳定币进行诈骗的行为。《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依据条例,自生效日起,向香港公众推广任何无牌稳定币均属违法行为。余伟文呼吁香港市民提高警觉,严防受骗或误触法网。“这段时间如果有人向你宣传推广无牌稳定币,必须保持警惕。”余伟文提醒。
监管思路为先严后稳,再适度放松
余伟文强调,稳定币的风险管控是国际监管机构的共同关注焦点,尤其是防止其被不法分子用作洗钱工具,特别是在跨境使用的场景。
而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在6月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中,也用了不少篇幅强调防范稳定币洗钱风险的重要性:“稳定币作为可靠货币形式存在不足,如果缺乏监管,会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认为,稳定币未能通过构建未来货币体系所需的三项关键测试,即货币的单一性(按面值接受支付)、弹性(及时履行义务,防止僵局)和完整性(防范金融犯罪),因此无法达到成为货币体系支柱的要求(参见每经网《“泼冷水”!BIS报告观点:稳定币在三项关键测试中表现不佳恐难成未来货币体系核心》)。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以稳健监管维护良好声誉。余伟文透露,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稳定币条例》通过后,已迅速就监管和反洗钱两份指引征询市场意见。目前正根据反馈进行适当调整,争取在7月底公布最终指引。
按预期,最终的定稿与咨询草稿不会有重大调整,但鉴于国际监管的共同关注,定稿在反洗钱方面将订立更严谨的要求,尽量降低稳定币成为洗钱工具的风险,务求让香港稳定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余伟文还在文章中阐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对稳定币的监管思路——“张弛有度是一种监管艺术”。他承认,更严谨的要求短期内可能限制稳定币业务的快速扩张,业界因此会有反响,但毕竟受监管的稳定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先严,走稳,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较之起步过松然后收拾乱象,明显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