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深化医保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从2020年的537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38亿人次,增长超40倍,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过90%。
针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医保便民取得了哪些进展和突破”这一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跨省直接结算范围逐步从住院拓展到普通门诊和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门诊慢特病,惠及更多参保人员,并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超过12亿人开通使用医保码
黄华波在发布会现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家医保局聚焦群众医保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成了全国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医保,优化经办服务。
首先是加快健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医保经办体系和服务网络,大力推动医保服务下沉延伸,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超过12.36亿人开通使用医保码,就医买药实现扫码直接结算,一些地方还可以直接刷脸结算。“药品比价”等小程序也全面上线,医保政务服务线上可办率从2020年的55%增长至2024年的92%。培育了一批基层医保明白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其次是大力开展医保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23项规范编码标准和37项技术规范。统一全国28项医保常用业务办理清单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减环节、简材料、压时限,实现生育津贴审核支付10个工作日内办结。
黄华波介绍,“十四五”期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超5亿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5500亿元,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达到90%左右,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系统响应时间实现毫秒级,医保码日均结算超过1450万人次,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日均使用超过500万人次,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生育保险待遇核定与支付等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大力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探索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参保、在线申领医保码,实现新生儿“出生即参、床边即办”。推动实现生育津贴“即申即享”和直接发放至生育女职工个人。
已督促566家企业调整726个药品品规价格
药品价格直接影响群众的看病费用,“十四五”期间,国家医保局在药品价格管理上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表示,目前除了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执行政府指导价以外,其他药品都是由企业自主定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实践中,一些企业滥用自主定价权,通过医疗回扣、带金销售、垄断控销等手段干扰市场秩序,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国家医保局支持鼓励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决定价格的改革方向,尊重企业自主定价权,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药品价格治理能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施子海表示,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相关部门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
在报量方面,医药机构可以通过选择报具体品牌的量,把自己认可、想用的品牌报上来;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在质量保证方面,要求投标药品的生产线两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形,药监部门对集采中选企业检查和产品抽检实现两个“全覆盖”。
与此同时,针对日常监测、部门移交问题线索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价格异常药品,国家医保局通过价格核查、价格约谈、公开问询、信用评价等措施,督促企业规范价格行为,压缩流通环节过高加价,降低虚高价格。目前已经推进了8批药品价格风险处置,督促566家企业调整了726个药品品规的价格。
此外,国家医保局指导全国31个省份上线定点药店公开比价小程序,方便群众选择价格适宜的药店。通过“上网店、比药价”行动,引导平台挂网价格趋于合理。针对定点药店在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对医保和非医保结算方式定价不同问题,督促了近20万家定点药店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