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终止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目前,沈阳航天三菱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接替三菱汽车的席位,持有沈阳航天三菱49%的股权。至此,三菱汽车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
三菱汽车称,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公司对中国地区的市场环境重新评估,不得不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决定终止合资合作关系。
据大河报报道,这记利落的 “转身”,宣告着这家在华深耕四十载的日系车企,彻底退出了中国汽车生产的舞台。“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迭代速度如同闪电,我们必须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难掩无奈。
三菱汽车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并通过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打开中国汽车本土化进程,主要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率先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尤其东安三菱曾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发动机年产量突破30万台,2009年公司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提升至全国第6位,包括比亚迪、哈飞赛马、众泰汽车、北汽福田等车企都曾是东安三菱的合作客户。
在整车生产领域,三菱汽车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先后进入长丰汽车、东南(福建)汽车、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同时,三菱汽车还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车企签署技术许可协议,在国内本地化量产相关车型。商用车领域,三菱汽车与柳州微型汽车厂合作生产过轻型商用车,也在沈阳量产过国产的三菱轻卡。
2018年,广汽三菱整年销量达到顶峰的14.4万辆,其中主销车型欧蓝德当年销量高达10.56万辆,在整体销量中占比高达七成。此后,广汽三菱销量持续下滑,2019年—2022年分别为13.3万辆、7.5万辆、6.6万辆、3.36万辆。
在销量不断下跌的同时,广汽三菱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广汽集团的披露,截至2023年3月31日,广汽三菱经审计总资产为41.98亿元、总负债为56.13亿元、净资产为-14.14 亿元,已陷入资不抵债。

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孙桐桐摄
2023年10月24日,三菱汽车宣布,推进广汽三菱汽车中国业务的结构性改革。三菱品牌汽车在中国的本地生产将终止。广汽集团同日发布公告称,拟对广汽三菱、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则将利用广汽三菱工厂实现增产扩能,计划2024年6月实现量产。
业内人士分析,三菱的黯然离场并非偶然。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赛道上,它如同一位迟缓的奔跑者——末代车型阿图柯不过是换标版的埃安V,而且整整6年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最终在新能源车的激流中被远远甩在身后。作为日系车企中首个彻底退出中国汽车制造市场的跨国品牌,三菱四十年的在华征程落幕,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给外资车企在华发展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从行业来看,三菱汽车面临的在华困局,也是日系车企在华竞争的缩影。在三菱汽车之前,日本铃木汽车已退出中国市场,转战印度等其他区域市场。而仍坚持在华生产经营的日系车企面临形势同样严峻。2024年,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在华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斯巴鲁销量“腰斩”,仅约3600辆。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为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