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照料到综合服务,从仅服务“机构内老人”到实现“全域覆盖”……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服务定位、功能资源、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转变,是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升级的缩影。7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大兴区民政局了解到,大兴区正在着力打造“区级三级养老服务网络”。2024年,大兴区已完成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2025年又有3家通过初步验收;2025年下半年,大兴区级养老示范中心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在逐步建成。
大兴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丽曼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24年10月以来,大兴区的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有效辐射带动了27家养老服务驿站协同发展,月均助餐服务约1.2万人次,累计提供上门服务3.7万次,惠及6.8万老年人及7333名“老老人”。
在大兴区亦庄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整个服务区域被划分为5个模块,分别为综合服务区、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医养服务区和托养服务区。
大兴区亦庄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晶介绍,从传统的养老照料中心到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亦庄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定位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照料转向综合服务,由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如饮食、清洁)和简单医疗护理,到整合了老年食堂、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托养及日间照料、社区嵌入、居家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在社会角色方面,从养老机构到社区枢纽,区域中心成为连接家庭、社区、医疗资源的枢纽节点,承担社区养老服务、家庭照护者培训、志愿者协调等功能。
在亦庄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餐厅里张贴着一张7月21日—27日的菜单。罗晶对此介绍,社区餐厅每天用餐人数基本能达到150人,送餐服务每月大约在80次。在大兴区政府的养老资源补贴下,老年人购买一荤一素盒饭套餐仅需支付10元。而在老年学堂,一支幼儿园志愿团队正在给中心的老年人进行文艺汇演和互动。

王丽曼表示,在2024年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提出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让每一位大兴区的老年人都能享有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大兴区民政局聚焦“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的蓝图,着力打造“区级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据介绍,“区级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是以区级养老指导中心为统筹,负责全区养老资源的统筹规划、信息平台推广和行业监管指导。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下沉到老年人口密集的镇街,提供综合服务。最后以星罗棋布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末梢神经”,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身边,实现就近就便。
对于如何保障中心高效运营,王丽曼表示,大兴区积极搭建了区级资源对接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区的“银发经济”资源库,目前已有31家涵盖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优质服务商入库。“这为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商选择,也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可信赖的服务‘菜单’。”
对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重要性,王丽曼认为,社区驿站是服务老人的“最后一米”,需要鼓励探索“政府+中心+机构”协作的统一运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对暂未统一运营的驿站,王丽曼表示,大兴区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由区域中心统筹协调专业团队、志愿者等资源,为驿站提供人员培训等支持。驿站则作为灵敏的“服务终端”,精准收集老人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中心。这样就形成“中心—驿站—老年人”的双向沟通、快速响应机制,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2025年下半年,大兴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将加速。王丽曼透露,2025年大兴区新建的3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已初步通过市级验收,预计将惠及4万余名老年人及3559名“老老人”,同时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延伸至农村地区,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
此外,大兴区的区级养老示范中心也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由此可将原有机构内专业、多元的养老服务,有效地延伸、辐射到老年人家中及所在社区,真正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