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安徽省正式启动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工作,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承担此项系统性改革的省份之一。此次试点以“生财有道、用财有效、理财有方”为核心,计划通过两年时间(2025-2026年)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为全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探索路径、提供“安徽样本”。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介绍,财政部选择安徽作为综合试点,是基于其改革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特别是在全国领先的零基预算改革领域。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列为重点、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的背景下,安徽脱颖而出。《安徽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经安徽省委常委会审议、省政府正式印发,构建了“1+11”方案体系,覆盖财政资源统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零基预算深化、债务管理、财会监督等财政管理全链条领域。
试点采取“省级统筹+市县联动”模式确保落地见效。省级层面将全面实施11项试点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市县层面实现16个市全覆盖,37个县(市、区)纳入试点,其中合肥市作为唯一的市级综合试点承担全部11项任务。通过建立“主动认领”机制,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
试点工作将精准聚焦三大关键领域发力。在收入挖潜方面,将全面统筹盘活国有资金、资产、资源;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健全收益收取机制;实施政府投资基金改革;推进“农业保险+”模式,引导金融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稳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支出提质方面,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横向拓展应用领域,纵向延伸至市县;强化“三公”经费管理,腾挪资金保障民生与发展;完善债务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格落实分级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县级保障能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在管理赋能方面,将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延伸预算管理链条;试点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资金“免申即享”兑付机制;强化财会监督纵横贯通及结果应用;构建全省数字财政体系,实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根据规划,安徽省将在2025年取得试点阶段性成效,并于2026年系统总结经验、优化措施,基本完成试点任务。谷剑锋表示,试点将紧密锚定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定位,通过首创性、差异化改革,释放财政红利,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