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还是选城市?”这个问题遇上深圳,似乎没那么难回答。
当城市向上,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必然上行。从近日出炉的广东高考本科批次投档线看,深圳高校的表现尤为令人瞩目。
南方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投档线超600分,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今年投档线继续攀升,投档最高分超过600分。相比2020年,这些深圳本土高校投档线普遍提升30—50分。
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始于1983年,深圳大学作为特区第一所大学开学,从决定筹办到开学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首届仅有216名学生。如今,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近20万,学校涵盖综合性大学、中外合作大学、职业本科、应用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等各类高校。
这座年轻的城市,用“拓荒牛”精神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逐渐摆脱了“教育洼地”的标签,与城市产业发展深度耦合。
深圳高校投档线齐跃升
近年,深圳高校投档线集体上扬,正在改写广东高考招录格局。
在2025年广东高考本科批次中,南方科技大学今年在广东、山东、浙江三省率先增设普通本科批次录取,广东省普通物理类投档线达652分;深圳理工大学物理类投档最低分为629分,比去年有所提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投档线连续多年超过600分,今年在广东省提前批本科投档中物理类最低分666分,历史类最低分644分。
深圳大学普通物理类投档最低分为594分,普通历史类投档最低分为592分,稳居省内第二梯队前列。热门专业分数线水涨船高,部分专业已超过传统强校,今年该校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IEEE荣誉班)投档平均分为628分;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招生专业平均分也超过了620分。
深圳拥有两所职业本科院校。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投档线继续攀升,物理类投档最高分达617分,历史类今年首年招生即超过特控线;今年“升本”成功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首次面向广东省内招收本科生,物理类投档最高分为600分,最低分为566分,超特控线32分。
2018年成立、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深圳技术大学,同样发布了“喜报”。该校2025年广东省普通物理类投档最低分为580分排位44470,最高分为626分排名11477,物理类投档线持续上升,较2024年上涨约9000位,创历史新高。
相比2020年,深圳本土高校投档线普遍提升30—50分。招生格局也在优化,比如深圳大学强基计划吸引广东实验中学、深圳中学等名校生源600余人报考,录取均分超610分。
从整个广东来看,深圳高校分数线集体上游,刷新了广东高考投档格局。
南科大、深理工等定位是“高起点、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人数少、分数高,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以往流向传统强校的高分考生;职业本科闯进大众视野,成为高教版图中的“黑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传统热门院校地位仍较稳固。
吸引高分考生“南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却因长期处于“教育洼地”状态而受到诟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以及深圳本地经济的产业转型,高校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点之一,城市红利正外溢至高教领域。
面对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的现实,深圳选择“以建促强”的跨越式发展路径。
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名校飞地”纷纷落地;另一方面,大手笔投入本土高校建设。2023年深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达133亿元,人均教育投入位居全国前列。南科大从建校至今累计投入超200亿元,人均投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深圳还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高校科研和成果转化。
近10年深圳高起点新设10所大学,创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加速度”。目前还有深圳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正在建设中。
“十三五”开局之时,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20所左右,在校生15万人的目标,目前基本达成。《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规定,高校科研人员可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分成。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推进,也进一步放大了深圳的教育吸引力。
政策、资源与时间赛跑,深圳正跑出高等教育量质齐升的加速度。
例如,南科大建校13年便跻身QS全球年轻大学排名前30;深圳大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达11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师资中90%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从世界大学排名看,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也迎来排名上升。不过,在目前广东8所“双一流”大学中,深圳只有南方科技大学占据一席,深圳大学仍在发力冲刺。
深圳高校的崛起,不仅吸引本地生源回流,也逐渐吸纳周边省份高分考生“南下”。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此前就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深圳高校对学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学生吸引力非常强,这里的高等教育未来也许会慢慢形成另一个高度。
转向“创新中枢”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最密集的城市之一,202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一,已连续21年登顶。立足城市特色,深圳高校与其他城市“政策拉动型”高教发展路径不同,其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与城市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头部企业与高校形成稳定协同机制。例如,深圳大学与华为共建的“创新实验室”已覆盖人工智能、光通信等核心方向;南科大与腾讯共设量子实验平台,在算法理论与芯片验证领域携手共进;职业教育层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比亚迪、迈瑞、华大基因等企业合作建立200余个校企联合实训基地,技术工科人才“订单式”培养初具规模。
在广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例如,深圳高校近年来探索打造教育新物种——探索超大城市“小而精”的办学模式,把实验室塞进产业链毛细血管。南方科技大学与大疆共建的无人机实验室里,学生设计的物流无人机直接飞进盐田港保税区测试;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卫星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比传统研究所年轻15岁。
深圳教育体系已从“学术中心”转向“创新中枢”。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计,2023年深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22%,是五年前的近3倍。
从专业设置来看,深圳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三新方向”布局密集,直接对标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产业集群。譬如深圳技术大学配套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工科专业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设“综合医学”方向硕博连读项目,服务于本地医疗产业升级。
随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高校培养的人才正好对接产业需求,形成良性循环。“深圳的产业发达、产业链完全,专业设置会更偏应用性,这是与其他地方相比的一大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深圳把人才培养作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学校建设培养人才,更好服务于自身产业发展。
而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平台之上,深圳高校的发展不仅服务于城市本身,更与整个区域协同共振,瞄准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未来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