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 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数智检测与主动健康”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振常表示,医学影像是将来主动健康的主要工具,未来AI影像的方向应该向“个体特征参数+大样本模型融合”的方向发展,主动健康的最大场景将是日常化检查场景的无缝嵌入。
对于AI重塑数智主动健康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建议,通过AI对传统健康管理范式进行重构,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场景限制、颠覆服务模式,进行多模态数据融合、人机交互决策以及服务生态整合,将数据健康管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创新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技术和评价体系,实现AI驱动健康管理新范式。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孙育杰表示,生物医学大科学计划与装置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体现,其发展需以核心技术自主为根基、开放共享为原则、临床产业价值为标尺、国际竞合为舞台,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机制创新破除壁垒,通过聚焦需求彰显特色,启动“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跨领域打造“多组学驱动生命数字孪生”,推动个体化诊疗和疾病干预,促进基础科研与产业转化,最终将大装置打造为驱动生物医学原始创新、保障人民健康、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国之重器”。
对于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与智慧检测议题,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学系创系主任康熙雄建议,采用信息技术对人体的组成、特征、功能和性能进行数字化定义和建模,建立数字化健康孪生人体系,从而反映相对应的个体的全生命周期生命过程在于预测和评价健康。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表示,中国有约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问题,尤以年轻人亚临床障碍增幅显著,“睡眠是健康之基,也是精神健康的前哨信号”,睡眠作为可量化、可干预、全周期连续追踪的行为健康指标,既是风险预警的输入参数,又是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估标尺,在主动健康体系中具有枢纽价值。睡眠产业的未来方向,就是要向着智能化和科技化融合,以及多元化产品服务的方向发展,睡眠产业要向着智能化、个性化、健康化和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
与会专家还认为,检验检测技术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数智技术在慢病防控、医学影像、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数智检测正不断拓展产业应用边界,释放创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