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于19日官宣开工,项目投资体量达到万亿水平,基建扩张逻辑引领权益、商品两大市场上涨,债市则在风险偏好提升的压制下全线下跌。
在其带动下,权益市场相关板块走强,债市因此有所承压。同日(7月21日),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分别上行1.3bp、1.6bp至1.68%、1.89%;10年、3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0.05%、0.46%。
相关ETF方面,截至7月23日9:36,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低开,下跌57个bp,成交额近2亿元,交投活跃。

截至昨日(7月22日),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产品规模突破110亿元,份额突破9936万份,该ETF近10日获资金净流入34.61亿元,资金汹涌涌入,机构坚定布局,较上一日规模净增近15亿元,份额净增1345万份!
【万亿水电站开工冲击债市?华创投顾三论“实质利空有限”,长端利率调整多为防御性行为】
不过,机构认为,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开工并不明显利空债市。个别大基建项目不代表整体战略将转向,类似体量的项目也难以批量复制,且该项目周期较长,难以构成短期的债券供给压力。
对债市而言,部分观点认为该工程代表着经济或重启“大基建”以拉动需求,类似项目的供给或增加,导致债券供给压力增加且“弱现实”的基本面边际好转。对债市而言,或许并没有那么利空。
华创投顾部也认为,从三方面来看,该工程开工的消息并不明显利空债市:其一,两会报告等高级别文件均将扩大内需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个别大基建项目不代表整体战略将转向;其二,该工程筹备已久,并非为应对短期压力临时抛出,类似体量的项目也难以批量复制;其三,项目建设周期预计在15年左右,难以构成短期的债券供给压力。
“预计短期内预期差将逐步消除,”华创投顾部称。
【税期退潮资金转松!隔夜利率重回至1.4%,央行净回笼555亿暗藏“精准调控”信号】
税期过后,资金如期转松,隔夜利率重回1.40%。上周一出于税期呵护,央行逆回购单日投放2262亿元,今日央行逆回购投放1707亿元,净回笼555亿元。考虑到当前税期已过而跨月未至,叠加政府债缴款压力边际下滑,今日的投放量或也不算少。资金定价方面,早盘非银隔夜利率开于相对中性的1.48-1.50%,随后快速下台阶,午后在1.40%附近窄幅震荡,7天资金利率则由1.50%震荡下行至1.45%。全天加权,R001、R007分别为1.40%、1.50%,较上周五下行9bp、1bp。
大型基建项目开工,与近期的反内卷叠加,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脉冲式提升,债市自开盘起便连续下跌,其中在长端及超长端领域,流动性较弱的老券调整幅度更为显著。
对比股市的短期上涨,债市更为担心的或是大宗商品连续提价带来的“通缩破除”逻辑。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相关行业,相继推出了价格针对性较强的“反内卷”政策,众多工业原料型商品价格(典型的如多晶硅、焦煤、玻璃等)中断了长期下跌趋势,出现进入上涨通道的势头。倒逼强力出台的背景,或是国内PPI数据已连续33个月同比为负,企业利润及盈利预期受到长期压制。
近期长端利率的调整,可能多为“反内卷”政策落地后,市场自发的防御性行为。与2015-2016年相比,我们虽然正在经历相似的商品涨价预期,然而当前缺少以棚改货币化为代表的强力“稳增长”政策,大型水电站的开工让市场有些担心历史是否会重演,我们倾向于需要继续观察需求端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央行对于维持货币宽松的态度依旧较为积极,“刻舟求剑”或不可取。
【降息博弈进入深水区!货币传导机制>幅度,Q4或是政策窗口,警惕“预期落空冲击”】
上半年流动性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叙事:政策目标优先级切换、灵活择机特征更为突出,背后是政策需要同时应对国内经济的结构性修复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此外还包含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对债市风险防范的前瞻性考量。
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央行对流动性调控的灵活性和精准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操作上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实现多重诉求的均衡。
上半年的新叙事逻辑,或亦将一定程度塑造下半年的流动性格局,那么这当中,降息的可能与边界要如何理解?
(1)货币扩张未必提振物价
海外实践来看,量化宽松等宽货币操作或未必促使经济走出“低通胀”困扰;国内现实而言,货币扩张对于物价的作用取决于供需两端对比,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提振物价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若货币供给的增加主要流向供给端,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反而可能将进一步放大供需矛盾,对物价的合理回升形成一定压制。故而,在有效需求扩张、供需两端平衡之前,对于总量货币政策的运用或将更趋谨慎。
(2)畅通利率传导机制也是关键
就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行而言,降息之外,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或也是关键,后续或将增加对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企业非利息成本等方面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
(3)货币政策的动态平衡
支持经济增长方面,上半年GDP5.3%的增速或意味着实现全年5%左右增速的难度较去年而言有所降低,三季度需要宽货币加码呵护的紧迫性也将降低。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日趋丰富,央行操作精准度持续提升,政府债供给压力的应对上,货币政策组合如何考虑,还需观察。当前央行呵护或延续“宽而有度”,仍在“适度”和“宽松”间进行动态平衡。
2、如果下半年不降息?
从上述逻辑出发,下半年降息的不确定性将增加,但也需要考虑到下半年内外部不确定性仍存,政策择灵活机特征也更为凸显,需要加强对于政策导向的把握,当下而言,关注7月政治局会议释放的增量信号。
那么,在不同的货币政策节奏之下,流动性和债市影响将如何评估?
若有降息落地,时间节奏上或相对后置,三季度末或是四季度落地的概率相对更高,幅度上或更有可能延续上半年的10BP。
若无降息落地,一方面,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不改,考虑到当前货币财政配合之势,流动性方面或无需过多担忧;另一方面,于债市而言,宽货币节奏不确定之下,若市场对于降息存在较高的预期,预期落空后短期内或对短端形成一定冲击。中长期而言,资金、存单、债市的震荡格局或愈发凸显,进一步向上或向下的空间均需要等待基本面及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化,期间,关注股债“跷跷板”、关税博弈、理财和银行自营等机构行为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债市波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构性深耕机会。
【110亿规模背后的攻守道!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成震荡市“吸金利器”,5日抢筹20.35亿】
截至2025年7月22日,30年期国债ETF博时(511130)规模突破110亿元,稳居全市场债券ETF第一梯队,近5日资金净流入达20.35亿元,份额突破9936万份创历史新高。其规模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于产品的四大优势:
久期杠杆属性突出:跟踪30年期国债指数,久期超20年,对利率变动高度敏感,在降息预期下具备较强进攻性,为投资者提供放大利率波动收益的工具。
流动性优势显著:支持T+0交易,最小交易单位仅100份(约1万元),大幅降低超长债投资门槛。
费率与效率双优:管理费0.15%+托管费0.05%,综合费率0.2%为同类最低档,同时跟踪误差极低,精准复制指数表现。
配置价值凸显:在低利率环境及“资产荒”背景下,超长期国债票息优势显著,叠加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年内或降息10-20bps),成为机构资金对冲股市波动、捕捉债市机会的核心工具。
30年国债ETF博时(511130)于2024年3月成立,是市场上仅有的两只场内超长久期债券ETF基金之一,跟踪指数为“上证30年期国债指数”,指数代码为“950175.CSI”。根据指数编制方案,上证30年期国债指数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中,选取符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30年期国债期货近月合约可交割条件的国债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市相应期限国债的整体表现,一般季度进行调整。久期约21年,对利率变动高度敏感,值得投资者关注。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