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会上,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明显,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均被纳入到了国家防返贫监测和帮扶范围,守住了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近年来,通过持续实施党员干部帮扶、生活救助、就业帮扶等措施和行动,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受发展阶段、城乡差距等因素影响,残疾人依然是农村人口中最容易返贫和致贫的群体。
程凯介绍,“十四五”时期,105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调整特困供养救助对象范围,确定低保边缘户及支出型困难人员的认定办法,受益残疾人超过200万;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截至2025年6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8.4万困难残疾人和1640万重度残疾人;截至去年底,纳入到防返贫致贫监测的残疾人有99.1万人,占监测总人数的12.1%。
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残疾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就业年龄段,实施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对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
前不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大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介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低收入残疾人群体生活状况,强化关心关爱、做好监测帮扶,防止特殊困难残疾人群体返贫致贫;另一方面,对其中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农村残疾人,积极开展产业、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增收,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唐珂表示,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将在帮扶力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同向发力,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