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两个月的暑假是一个可以放飞自我的悠长假期。但总有那么一些高校学子,由于种种原因,选择“放假不回老家”。
那这些“00后”今年留在上海干些啥呢?有人在车间做蓝领,有人去企业修课程,还有人进城下乡志愿服务——这个暑期,变成了他们实习、实操、实践的黄金期。
【企业不放假,学生去上班】
当一个略显瘦弱的女生,身着工装、戴安全帽,出现在厂房车间,或许还有一点点“违和感”;但事实上,这位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冰玉,已经不是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员工”了。博二起,她就来中化学装备驻企实习,开展“沉浸式”科研。
暑假企业不放假,李冰玉也照样上班。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李冰玉这样的研究生走出“象牙塔”、走上“生产线”。她选择攻读“1+3”工程博士项目,实践课题来自轮胎制造行业装备发展的真实技术需求。
作为唯一与地面接触的汽车零部件,轮胎的质量与其生产设备和技术密不可分。“轮胎,不仅仅是橡胶那么简单。”李冰玉告诉记者,橡胶材料容易导致生产不稳定,加之传统生产中,工人需要根据经验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也容易导致人为错误。
瞄准这两大痛点,李冰玉的实践课题聚焦于开发用于轮胎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技术,目标是提升轮胎半部件(如胎面或胎侧)共挤成型技术的制造质量和效率。为此,李冰玉最常面对的装备就是“复合挤出机”,厂里就是用它将橡胶原料加热,并塑造成轮胎的不同部件。“通过智能控制技术,我们可以让生产过程根据实时情况自动作出调整,而不需要人工干预,实现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生产。”
入企实践,最初感觉“如履薄冰”,后来发现“如鱼得水”。原来,工程硕博士专项为李冰玉配了两位导师:一位是她的校内导师杜文莉,另一位是她的企业导师、中化学装备下属子公司桂林橡胶设计院的总工程师陈忆琳。“理论问题找校内的杜老师,工程问题找企业的陈老师。”
按计划,8月份李冰玉的课题就要接受“实战性”的技术测试。对于这位“徒弟”的驻企表现,企业导师陈忆琳连连称赞:“理论基础扎实,勤学好问,积极上进;工作中吃苦耐劳,面对困难有一股韧劲,很快就融入了团队和项目中。”
当然,这位总工也坦言,“挑战之一在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结构存在断层,需要花较大精力去培育学生的行业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爱好,如何把控课题的难度等需要仔细斟酌。”
对于未来工程师,下车间可能永不嫌早,本科生就可以开始走第一步。今年暑期至今,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制造学院“卓越班”的28名学生已经在生产线干了一个月。从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精密装配线上,到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航空部件测试区内,再到上海安奕极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设备前,他们以“准工程师”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驻企实习。
作为上海电机学院应用型高校改革试点任务,这个暑假驻企培养的三大企业分属机器人、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板块。在上海新松,学生深度参与协作机器人应用调试项目,直面柔性生产线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上飞装备,航空零部件制造的严苛标准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大国工匠”的精度要求;在安奕极,智能化设备的设计与测试流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了产品的系统集成逻辑。
“核对过程中,我发现了几处2D图纸与3D模型不一致的地方,通过与技术部同事沟通,最终确认是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的。”学生章逸凡感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诊断故障、优化流程、参与研发讨论,使得书本上的动力学分析、材料特性、控制原理在机器的运转中变得鲜活而具体。
作为校内导师的欧阳华兵老师欣喜于学生成长的速度。“我见证了同学们从‘纸上谈兵’到‘上手能做’的蜕变。”在设计环节,学生们跳出纯理论框架,结合生产工艺调整方案细节,真切理解“设计图纸必须适配制造能力”的核心逻辑;在测量环节,学生们对“微米级误差影响飞行安全”有了具象认知;在装配环节,从部件定位的基准校准到铆接顺序的流程把控,学生们逐步吃透了“每道工序都关联整机性能”的行业准则。
“我们非常欢迎同学们走进工厂车间,”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郭洪杰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了解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员工的标准鼓励他们在实际任务中动手动脑。”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学校平台,推进加工工艺优化方面的研究和测试,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认知实习不是简单的‘换地方’,而是重构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机械学院院长刘军教授强调,这种“产业初体验”并非走马观花,必须通过实地考察与自主研学,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触摸产业脉搏,为后续学习注入清晰坐标与内生动力。
【有课有学分,过夏季学期】
相比于国内最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夏季学期或者短学期也是暑期学生集体行动、留沪修习的好时机。7月中旬起,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140余名学生,就陆续前往上海和平饭店、上海中心J酒店、宝华万豪酒店、宝龙艾美酒店、上海艾迪逊酒店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开展长达6个月的运营岗位实习。
体系设计,学分驱动。上海商学院将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设定必修学分。全校统筹规划“认知实习+体验实习+专业实习”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环节不断线、有深度,使实践教学全员覆盖。
“之前开展过几次双选会,通过酒店和学生互相双选的形式确认。”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负责人席宇斌告诉记者,大一学生的实习基本集中在酒店一线岗位,比如前台、餐饮部、前厅、行政楼层接待、私人管家等。实习前,学校老师和酒店HR就密切沟通,酒店岗位的专业老师“一对多”带教,不仅对学生逐一进行评价,还会对学生获得客人的好评数进行排名。“这是让学生们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了解行业、企业和岗位。”
与此同时,AI也在赋能夏日里的实践教学。上商夏季学期引入多家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课堂、进实训室。如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参与AI赋能的新零售企业市场拓展策略制定;商务经济学院为学生提供金融、贸易、流通等领域的AI实战平台;艺术设计学院结合商业综合体开办“海派智创:AIGC驱动时尚饰品设计研习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晓峰表示:“学校将夏季学期打造成为淬炼学生真才实学的‘黄金期’,将行业前沿、真实项目、企业导师引入人才培养核心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同为商科专业院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今夏也掀起AI+课程教学改革热潮,不仅开出“智领财经模塑未来”人工智能通识系列公开课,还开启短学段“行业专家进课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通识系列公开课集聚全校14个学院的30余位教师共同打造,按AI时代职业规划、AI工具深度实操、AI赋能财务创新、AI赋能经济新形态、AI伦理与法治等九大专题,发布近60个精品视频课程。参与选课的金融学院 2023级学生韩力锦说,通过公开课学习,看到了财经与AI融合的无限可能,意识到掌握AI技术如何极大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在短学段的课程设计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邀23位行业精英,带着模拟应用场景走进课堂,带领同学们直击行业最前沿。在《金融科技前沿动态》课程中,方正中期期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傅敏铭与上海特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许文波联袂,为学生们深入解读期货市场数据建模、AI量化分析,探讨区块链技术如何驱动“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变革。
“这些前沿的金融知识与实践经验,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自己深入探索金融领域的热情,让我对未来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金融科技学院 2023级学生林润昕说。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以产教融合为基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锻造精专业、懂行业、会AI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做公益实践,助老也助残】
学以致用,用在实践。暑假里,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做公益,志愿服务,助老助残。在浦东碧云颐养院,记者听到“高血糖能不能吃香蕉?”“明天浦东会不会下雨?”“帮我生成一张适合画在扇面上的国画”等指令,在老人们的口中此起彼伏。而为防范风险,大学生志愿者还重点教授老年人识别AI合成内容与真实影像的区别,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爱,在您身边”公益老人陪伴志愿活动中,这些心理学专业师生创新性地将团体心理辅导与AI沉浸式体验工坊相结合,打造出“数字反哺”“智慧关爱”的助老模式。“其实,我们不是在教技术,而是在重建信心。”活动设计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蔡丹教授说。
按照“三阶教学法”,志愿者先通过“反口令游戏”“摇摆时钟”等心理互动建立信任,再一对一帮助老年人下载使用AI工具,尝试绘画、合成歌声、制作视频等不同功能,最后鼓励老人自主创作、相互协助。这正好对接《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中提出的“暖心陪伴行动”“推动科技手段在心理慰藉中的应用”等要求。其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学理论支撑,包括社会支持理论、终身学习与脑科学理论、自我效能感重要性、同伴影响与互助效应等等。
“豆包,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80岁退休教师陶阿婆对着手机轻声说道。几秒钟后,屏幕上便呈现出漓江的旖旎风光。“蛮有劲的!这张和我儿子在桂林拍的一模一样!”74岁的庄阿姨开心地一把拉住大学生志愿者的手,连连感叹“人工智能真好”。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杜瑾表示:“这种‘心理筑基+科技赋能’的模式,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这套“AI沉浸式体验工坊+团体心理辅导”的智慧关爱方案将推广至全市22家养老机构。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如何转化为代际共融的机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行动。聚焦“社区微更新”理念,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建学院“一桑一祉”团队,以浦东新区高东镇楼下佳苑为试点,开展面向“一老一小”人群的空间改造实践。
在社区里,他们围绕中央广场与儿童之家两处空间同步推进。室外,通过绘制节气农作物主题彩绘,结合粮食安全科普,激活红砖立面,提升广场公共性与文化表达;室内,则新增粮食主题墙绘与亚克力展板,引入轻量化的展示内容,营造更具趣味与教育性的社区环境。
这次社区“微更新”由建筑学专业的师生联合设计与实施,注重“低成本、小尺度、可持续”的改造路径,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功能提升与氛围优化。暑期改造完成后,空间面貌显著改善,居民驻足交流明显增多,社区活力被有效激发。目前,“一桑一祉”团队已在浦东、奉贤多个社区完成微更新实践,正在推进黄浦区老西门、瑞金二路等地的项目,持续探索不同社区尺度下的微更新机制与共建模式。
与此同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童画故事助残扶困团队则在上海市智协支持下,让团队青年与困境群体携手,在上海奉贤南桥镇与社区阳光家园合作完成了一次残疾人友好型社区空间改造。
墙绘美化、轮胎休息处翻新、萱草花种植、木片装饰、手印墙打造……这些“焕新”之处,让残障人士熟悉的社区空间更加“活”起来。依托建筑学专业能力,团队通过调研访谈摸清需求,经方案沟通、凝聚共识,最终落实改造行动。
社区邻里间,居民乔女士目睹大学生们专注地进行墙面彩绘创作,感叹道:“这些青年学子手把手带着残障人士让原本单调的角落焕发出新的生机。连我家小孙女也被这份美好吸引,每日都缠着我带她驻足观赏,说这比画册里的风景还要动人呢!”
与青年们一起改造,智力障碍人士王先生吞吞吐吐地笑着说:“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活动,我很开心,也很感激!”据悉,这些青年以“专业+公益”方式,投入服务超200小时,现已完成5处社区空间的助残扶困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