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沪指收涨0.62%至3581.86点,持续逼近202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A股全天成交1.93万亿元,较上日的1.73万亿元继续增加。
在经济数据持续修复的背景下,A股这一轮新行情首先来自于政策面,包括“反内卷”、扩大内需、城市更新等。尤其是当前各行业正在积极落实“反内卷”政策,工信部表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钢铁、煤炭、汽车、光伏等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措施。
淘汰落后产能或短期限产等措施有利于减少供给,扩大内需政策则会增加需求,两项政策会形成一股合力,推高商品价格,改善企业利润,这是市场做多的主要逻辑。截至今年6月,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33个月下跌,中央政府正在推动反“内卷式”竞争综合治理,扭转工业领域的这种趋势。
我国上一轮供给侧去产能发生在2016年左右,主要涉及工业上游领域,并通过棚改增加需求,两项措施在短期内实现了政策目标。此轮“反内卷”行业覆盖面更广,不仅是工业上游,传统消费品、机械设备、新兴产业等领域都存在“内卷”压力。此次以中间品为主,涉及产品种类多,且部分领域技术标准等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何利用法治化与市场化手段实现治理是一个难题,这决定了治理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反内卷”必须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的过程。如果不能及时“反内卷”并淘汰落后产能,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在价格竞争中减少利润或亏损,制造更多僵尸企业,最终影响到就业、消费与金融安全。但是,如果短期内通过快速压缩产能来稳定价格,关闭一些工厂,可能会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因此,“反内卷”式竞争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非短期策略,既需要在维持相对平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产能出清,又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首先,相关领域需要尽量消化产能,其中一个方向是出口与对外投资。我国出口目前仍保持较高增速,但在一些经济体保护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未来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增多。增加对外投资可以转移部分产能,但对国内就业可能会有一定冲击。
我国地产、基建等增量需求在逐步减少,或许不足以吸收高增长阶段累积的产能,但仍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安排,令投资需求放缓过程更加平滑。在稳定需求的同时,针对有序出清落后产能带来的就业影响,一是以推进城市更新为主要抓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培育服务业消费吸收更多劳动力。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推动和创新。
有序出清落后产能的同时也要严控增量。此前,地方政府往往以产业政策为抓手招商引资,“一哄而上”地开展新项目容易造成过剩。现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政府对制造业投资的介入,能够有效避免重复投资和地方保护主义。但是,地方政府未来靠什么发展经济,新的财源由什么产业产生,这些都需要解决,建立新的激励机制与发展模式会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
当前,亟须解决的是,通过什么方式在高度市场化的领域去产能,这可能需要地方政府主动配合削减或撤销补贴、优惠等部分支持性措施。与此同时,构建有利于市场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企业破产制度,畅通企业退出通道。可以看出,“内卷”本身是相关领域改革不到位的后果,“反内卷”本质上是系统性改革的过程。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是一个长期任务,即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