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尼斯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欧双方围绕海洋保护、港口减碳、数字海洋建设等议题展开密集交流与互动,充分展现了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在多边舞台上的生命力。中欧积极开展国际海洋合作,推动了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丰富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为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深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2018年7月,中国和欧盟正式签署《关于为促进海洋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繁荣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宣言》,这是欧盟首次与域外国家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多年来,中国和欧盟共同深度参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海洋塑料垃圾等全球海洋治理议程,支持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倡导以多边合作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在本届大会期间,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国际合作平台,旨在将空间观测数据与海洋行动连接起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更具科学基础的海洋保护与管理。“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出席签署仪式并加入该国际合作平台,我们感到很高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地球观测项目负责人塞尔玛·谢尔查利对本报记者表示,该联盟的27个创始成员已建立联合指导机制,推进科技应用和数据共享。
中欧之间,特别是中法两国在“倚天观海”领域的合作已有良好基础。2018年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是两国联合研制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根据分工,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及发射与测控,法方则提供海浪观测载荷。双方共享探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海上航行安全、海洋防灾减灾及资源调查等领域。目前,这颗卫星已两次延长服役期,仍在为全球海洋观测贡献数据。“过去,测浪的卫星无法测风,测风的无法测浪。中法海洋卫星打破了这一局限,是非常成功的科学合作案例。”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本届大会期间,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法国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签署了第四期合作谅解备忘录,延续双方长达12年的科研协作。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在谅解备忘录签署现场表示,12年来,双方在海洋灾害预警、全球海洋预测技术发展以及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框架下的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成为中法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的典范。
回顾这段合作历程,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运营与监测部主任玛丽·德雷维永感慨:“在每一次新技术进展带来的交流中,我们都进一步加深了互信。”她强调,面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海洋灾害等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在数据获取、方法协同和能力建设方面加强合作。
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欧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2.8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贸易往来。港口、航运、物流是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柱,如何实现双方贸易的绿色化、低碳化是中欧“蓝色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力点。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海运承载着全球90%以上的贸易量。航运业“脱碳”离不开节能环保技术加持,这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投身其中。在本届大会期间,法国“超越海洋”公司研发的“海上风筝”推进系统亮相公众展区,广受关注。该系统利用可自动控制的大型风筝为船舶提供辅助动力,能显著降低燃油消耗与碳排放。今年8月,“海上风筝”推进系统将在中国上海的一家船厂进行船舶改装安装。“超越海洋”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蒂安庞表示:“我们希望以此次安装为起点,推动更广泛的欧中合作。”
在地中海东北岸,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欧海上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中远海运接手经营以来,港口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标志性项目。比雷埃夫斯港的升级不仅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也推动南欧港口向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型。
“高效的生态系统对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港口不仅要高效流畅运行,还必须配备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如岸电和氢能设施。”法国达飞海运集团资产与运营执行副总裁克里斯汀·卡博表示,“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前列,多个港口已实现靠港船舶岸电全覆盖,大幅减少了燃油排放。欧中在该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山东省港口集团于2023年正式入驻荷兰鹿特丹港。近年来,该集团在绿色低碳和智慧港口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建成中国沿海港口首座集卡自动换电站、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完成了首批国家级“智慧港口建设试点”任务,建设了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全流程自动化干散货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首创项目,具备了与欧洲港口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基础。“航运领域呈现出绿色转型提速、数字赋能加深、国际协同强化的三大趋势。”山东港口海外发展集团总经理曹鹏表示,未来企业也将顺应这些趋势加强对欧合作。
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在本届大会期间举行的中法蓝色经济研讨会上,中国厦门市与法国比亚里茨市签署三项合作备忘录,围绕“中欧蓝色产业投资基金”“蓝色产业加速器”及“蓝色产业投资峰会”三大机制展开合作。未来,双方将重点聚焦海洋生物产品、可持续水产养殖、海洋健康与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在科技、资本与政策层面深化对接。
比亚里茨市市长、新阿基坦大区副主席马伊德·阿罗斯特吉表示:“蓝色经济是我们实现发展模式多元化的重要方向。此次与中国建立蓝色产业加速器合作,是比亚里茨首次系统对接亚洲城市,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对中欧而言,海洋不仅是重要的资源空间和发展平台,更是践行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舞台。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中欧均为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参与并推动海洋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面对污染等海洋生态环境挑战,中欧均积极持续探索可推广的治理路径。中国浙江提出“蓝色循环”塑料治理模式,通过“源头减塑—岸海联防—循环利用”一体化体系,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法国“塑料方舟”公益组织致力于通过切实可行的本地解决方案应对塑料污染,2022年以来,其同名船只航行于世界各地,在受塑料垃圾影响最严重的沿海地区推广小规模的回收利用项目。
在可持续渔业发展方面,基于不同的地理格局与制度结构,中欧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范例。中国“伏羲一号”平台将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生态系统重建相结合,探索“发电—养殖—修复”共构模式;法国“生态海洋”公司则通过在近海岸安装仿自然结构的人工鱼巢,为幼鱼成长提供庇所,借助“微尺度干预”改善沿岸生态功能。正如法国绿色海洋研究院专家本杰明·登让所言:“欧中对海洋的关切一致,思路互补,经验互鉴。”这种互补性,正随着蓝色伙伴关系机制的枝繁叶茂而迸发新活力。
(本报巴黎7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