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龙山街道渚山村离太湖不远,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最近,渚山村还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我今年64岁,在车渚港边长大,家离河边只有几十米。印象中,我小时候车渚港的水很清澈,鱼虾成群。上世纪80年代后,村民们纷纷办起了粉皮小作坊,产生大量的废渣和污水。老百姓经常把垃圾倒在河道边,一下雨,垃圾就被冲进河里。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但河道污泥淤积,河水浑浊,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当时,我们只想着多多赚钱,很多人都认为,“好环境又不能当饭吃!”
转机出现在2003年,省里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渚山村推进环境整治,成立了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办公室。我是副主任,主要负责这项工作。那段时间,我和村干部们起早贪黑,清理河道淤泥和露天粪坑,拆除占用河道的建筑……在大家的努力下,车渚港完成清淤,两岸变干净了,水也逐步变清了。
怎样才能长久保持?村里开始讨论。如果没有人管,过不了多久河道又会垃圾堆积、污水横流。当时,长兴城区实行了“路长制”,我提出能不能模仿路长制建立“河长制”,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开会决定由我担任车渚港的河长。后来我才知道,2003年,长兴县率先推行河长制。
当河长,刚开始没有经验,我只能慢慢摸索,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巡河,及时制止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行为;二是宣传,挨家挨户给大家讲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车渚港长1公里左右,还有几条支流。我每天早晚都会沿河走一圈,看看有没有村民乱扔垃圾,有没有作坊乱排污水,顺带捡垃圾、捞水草。渐渐地,村民们不仅自己不随意倾倒垃圾,而且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村里的人居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
2014年以来,长兴县先后出台《基层河长巡查工作细则》《长兴县河长制工作制度》等文件,河长制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阶段,并逐步推广。
保护治水成果,光靠管肯定不够,还得狠抓整治污染源头,那就要改变村里的产业结构。
2004年,在上级政府派来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指导下,村里举办了首届杨梅节,吸引了很多游客,杨梅卖到每斤两三块钱。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种杨梅的越来越多。到2006年时,村里的粉皮作坊完全消失了。2017年,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方面,带着乡亲们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护好家门口的河;另一方面,进一步把优美生态转化为经济收入,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我2020年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主要负责村里杨梅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指导村民种植杨梅。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种杨梅,面积达到3800多亩。大部分农户的杨梅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万元以上。
以前巡河是用脚走、用眼睛看,现在河长们用上了智能手机和无人机。村民们保护河流和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可以说“个个都是河长”,只要发现乱扔垃圾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就会拿出手机拍照发给村干部。村里第一时间安排专职人员调查处理。处理不了的就把问题上传反映到浙水美丽(河长在线)平台,很快就会有结果。
这么多年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沿着车渚港散步,偶尔看到垃圾就顺便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村里河水清澈,草木繁茂,民居白墙黛瓦,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
河长制带来河长治,好生态带来金饭碗,现在大家都深切感到,原来好的生态环境真的能“当饭吃”!我能担任河长,为家门口的河变成造福百姓的幸福河出一份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民生周刊》记者刘毅、严碧华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跟随吴满棠的脚步探访渚山村,小溪随处可见,流水潺潺、清澈见底,藏在水草里的小鱼忽隐忽现;山上草木葱茏,万物繁茂,杨梅挂满枝头。
从整治家门口的河道开始,从一个人巡河到“人人都是河长”,从关停污染作坊到选择发展以杨梅种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一个小山村的变化与发展,生动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