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3 03:15:59 股吧网页版
【就业市场】 人才夜市“出圈”的背后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思薇

  近日,珠海市前山街道“香山人才招聘夜市”系列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在玖洲道购物公园举行。此次招聘活动打破传统,将招聘会时间从白天改到夜间,场地从会场搬到闹市商业圈,并且每月常态化举办,为高校毕业生送上别开生面的就业服务盛宴。

  这种“场景再造”直击传统招聘的痛点。常规招聘会往往在白天举办,场地封闭、流程刻板,无形中制造了求职者的心理门槛。而夜市招聘借力商圈天然的休闲属性,用霓虹灯消解了会议室的压迫感,用奶茶香冲淡了简历表的焦虑味。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岗位匹配效率显著提升——近4000个岗位吸引6000人次,意向达成率超16%,远超传统招聘会平均水平。这印证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判断:环境氛围的轻微改变,可能带来决策行为的显著变化。

  更深层次看,人才夜市本质是公共服务对“Z世代”话语体系的主动适应。年轻群体排斥说教式服务,但接受沉浸式体验。活动现场设置的简历诊断、非遗体验等环节,看似与求职无关,实则暗合“兴趣社交—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年轻化成长路径。就像上海“咖啡招聘会”、成都“剧本杀求职”等创新,都在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构就业服务场景。这种转变提示我们:公共服务若想真正触达受众,必须学会用服务对象的逻辑说话。

  从全国视野观察,此类创新正在形成“破窗效应”。南京“梧桐语”人才市集与文创IP联动、杭州“星光招聘”嵌入音乐节、重庆把招聘会搬进火锅店……这些实践共同指向公共服务的新趋势:打破部门思维,善用社会资源。商业综合体的场地、企业的夜市摊位、职业导师的志愿服务,都是社会资本的再激活。政府角色从“大包大揽”转向“穿针引线”,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反而能撬动更大效益。

  要让这样的创新走得更远,还需突破三个维度:一是建立“需求雷达”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流动热力图,实现夜市选址的动态优化;二是开发“职场体验卡”等衍生品,将一次性应聘转化为长期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效果评估体系,不能只看意向签约数,更要跟踪实际入职率和岗位留存率。某地曾出现“夜市招聘人气爆棚但入职率不足5%”的案例,提醒我们警惕形式创新的陷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民生服务不能总板着面孔。当招聘会开始学习夜市的亲和力,当政策宣传懂得借用文创的感染力,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改进,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未来的公共服务,或许都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展”变成百姓爱逛的“生活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