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第五期通用健康大讲堂——“智汇康复聚力前行”康复学术论坛上,国内外康复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及医疗机构代表,共同探讨了康复医学的前沿技术与创新发展路径,并认为当下康复医疗需求正在激增,而相关医疗资源供给及学术研究存在缺口。
近年来,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康复医疗需求激增。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表示,2021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70.9岁,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4岁,然而健康预期寿命却为61.9岁,与整体寿命相比相差9年,“这意味着人均有9年时间处于非健康状态”。
全球康复医疗需求巨大。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9年的30年期间,全球有康复需求的人口规模从15亿增长到24亿,增加了60%。2019年,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口约4.6亿,其中听力损伤、腰痛和关节炎人群的规模位于前三。康复需求随着年龄变化显著增加,不同年龄段康复需求具有显著差距。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康复医学日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且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中国康复学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原院长席家宁预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康复医疗需求将十分旺盛,医疗的相关政策也会逐渐朝着有利于开展康复医疗的方面发展和倾斜。
当前,多家医疗机构正探索推动康复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姚建红表示,作为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通用技术集团高度重视康复学科发展,积极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和协同共享,打造促进康复专科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2023年,集团首批设立了6个集团级专科疾病全国医学中心,其中就包括康复医学专业。”
会上,多个医疗机构代表分享了康复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实践经验。其中,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张瑞平提出了“重症前移康复”理念。她表示,重症康复患者需要MDT(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通过精准评估,实现精准康复。七三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陈惠则分享了将针灸、中药、康复、理疗等多种技术及治疗方法纳入脑卒中患者康复诊疗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席家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康复服务的普及程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康复技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我国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会上,董尔丹表示,从全球范围看,高达75%的康复需求存在研究缺口,其中骨骼肌肉疾病、精神类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缺口最大。
“随着科研活动增加,很多研究领域的空白得以填补,康复领域的整体研究也得到了改善,但康复科研不均衡依然存在,尚未引起重视。”董尔丹说。
展望未来,席家宁建议,要推动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更好地结合,打破医疗技术手段上的界限。他说,“未来,康复医学有望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康复医学的教育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康复医疗管理体系、相关产学研等方面将日臻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