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陕西西安至兴平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作为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后,西安至咸阳的通行时间将压缩约30%。这是西安、咸阳各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的缩影。在西咸新区的“缝合”作用下,两座千年古都相向而行,推动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七个一体化”不断加速,成为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支点。
2024年11月24日晚,曾经穿梭在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间的陕西省咸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59路公交车在运营62年后光荣退出历史舞台。59路的停运是发展的必然。随着西安、咸阳两地更多互联互通项目展开,从“多次换乘”到“一脚油门”,以西安、咸阳两市主城区为圆心的30分钟交通圈越来越大。
在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辐射带动下,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发展。在位于西咸新区西部云谷的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赵凡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生产的磁性器件:“日常使用的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都有磁性材料的身影,过去这一领域产品长期依赖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
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刘明教授团队在实验室成功研发出了高磁导率软磁材料,但因缺乏市场化经验和平台支撑,技术一睡就是十年。2021年,陕西最大的创新驱动平台——秦创原成立,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当年6月,刘明教授团队成立了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1000万元资金,成功搭建中试生产线,逐渐具备了在市场中搏击风浪的能力。
西咸新区和西安交通大学还联手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4年3月,赵凡经过选拔入选“人才池”并加入企业,协助开展联合研发。2024年,锐磁磁芯产量达到1亿只,销售额近2000万元。
旭氢时代、氢易能源、质子汽车……像锐磁电子这样的企业在西咸新区还有很多。2024年,西咸新区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50亿元、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78家,同比分别增长56.4%、38.4%。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50家、增长56.6%,增量居西安市第一。氢能、智能网联、无人机、机器人4个产业入选全省秦创原未来产业聚集区建设行列。
从“创新协同”到“产业一体”,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与咸阳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联通,咸阳彬州市高端能化协同创新基地在新区成功挂牌运营。2024年,西咸新区联合咸阳市共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形成企业技术需求34项。新区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秦源智科储能分别在咸阳市投资建设成果转化项目。
“西安与咸阳近在咫尺,产业基础厚重,产业结构互补。2024年,咸阳市数智化改造规上企业520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9家、专精特新企业45家,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省地级市前列。”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说。
今年年初,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迎来了“西安-咸阳一体化”2025年新春首场大型招聘会,来自两市的10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1500多名求职者应聘。“西安-咸阳一体化”招聘会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张IP。
“我们充分发挥好新区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挖掘西安咸阳两地招聘需要和求职需求,在这里实现人才精准匹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通。”西咸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副局长赵宏庆说。
“一体化”发展还让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优势资源全面向两地居民延伸。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日前制定印发2025年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7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包含推进创新协同共享、强化产业双向联动、加强生态联保共治等方面,明确推进地铁11号线项目立项报批、加快引汉济渭北塬城乡供水工程、推动西安咸阳两市各4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探索推进两市“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等重点任务。
“我们将认真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强化政策牵引、要素保障和统筹协调,确保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推动西安—咸阳‘七个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志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