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运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西安强势增长,成为面向中亚和欧洲的物流枢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支点。
近日,中铁集装箱公司主办的中欧班列网发布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中亚班列运行量,西安以2463列高居榜首,郑州、重庆和成都分别开行1458列、1239列和1230列,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西安开行量与成渝两地之和相当。
西安强势崛起
中欧班列始于2011年开行的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在重庆开通之后,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城市也开行直达欧洲城市的班列,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全国数十个城市开行了中欧班列。
在发展初期,成渝两地一直是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的领头羊。其中,重庆是中欧班列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依托笔记本电脑的巨大产量,中欧班列运输量保持持续增长。而成都在2016~2018年,一举站上榜首位置,分别开行460列、1020列和1587列。
在这个时期,相较于成渝两地,甚至郑州和武汉,西安都不突出,2017年,中欧(亚)班列“长安号”才开行194列,并以中亚班列为主。2018年,西安开始发力,当年长安号开行1235列,是2017年全年的6.37倍。
此后,西安一直推动中欧班列高速增长。根据西安官方公布的数据,2019~2024年,西安分别开行中欧(亚)班列2133、3720、3841、4639、5351和4985列,在全国城市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不过,2020年之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之下,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始统一品牌,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在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合并计算之后,中欧班列(成渝)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年初,官方宣布,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年度开行量超5700列,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西安也宣布,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达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全国领先。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班列开行量突破2.5万列的城市,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在中欧班列竞争格局中形成了西安一家打重庆和成都两家的局面。
根据中欧班列网,今年上半年,中亚班列开行量上,重庆128列,成都48列,郑州448列,西安590列;中欧班列开行量上,重庆1111列,成都1182列,郑州1010列,西安1873列。合计西安、郑州、重庆和成都分别开行2463、1458、1239和1230列。成渝合计2469列。
中欧班列升级
西安开行量的持续增长带来格局变化,不过,有资深行业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中欧班列的开行量已经不能反映班列发展好坏了,现在再比较班列量意义不大,特别是头部城市,主要还是看为城市和供应链服务的功能。
在中欧班列发展初期,班列开行量往往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以此作为品牌宣传推广、吸引货源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开行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往往是各大班列运营公司激烈的价格战,而从根本上来说又是各地政府财政补贴的比拼。
其实,成渝之合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依靠财政补贴来“拼价格、拼数量”只会带来内耗。成渝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腹地相同,在竞争货源方面就尤为激烈。因此,在2020年之后,成渝两地不仅统一品牌,还在运行、运价上进行统一,走出共同运营的新模式。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欧班列已经走进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显示,2025年6月10日,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境内已有128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
今年初,国家“一带一路”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文件,确定在全国优化布局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打造形成“核心枢纽+支撑基地”高效集疏运网络体系。目前通过集结中心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占全国的88%。
在此背景下,中欧班列开始带动沿线向物流通道、经济走廊方向发展。
重庆和成都正在加紧将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连接,形成亚欧国际物流通道和亚欧物流中转枢纽。日前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东盟快班实现了双向对开,从德国杜伊斯堡经重庆中转抵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铁路仅需19天,较传统海运时间提升了50%以上。
今年6月,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投用。该项目作为支撑区域工业出口和中哈合作的重要保障设施,是服务中亚班列及区域企业交流的重要物流节点,不仅为双方构建“枢纽对枢纽”的高效运输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推动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注入了新动能,创造了新机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向第一财经表示,中欧班列竞争已进入“质效升级”新阶段,未来可持续性取决于市场化运营能力与全球供应链深度嵌入。中欧班列的发展逻辑已从“开行量竞赛”升级为“枢纽经济生态竞争”,中西部城市的开放格局正因此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