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债“跷跷板”行情延续,政策预期偏强叠加股市持续走强,债市情绪仍然受到明显压制。短期债市进一步上行动能不足,风险偏好仍主导行情走势。上周随着棚改预期被证伪,叠加经济数据进一步验证需求转弱预期,债市一度出现反弹,但后半周政策预期再起,叠加工信部透露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期再度升温,债市再度走弱。

图为央行灵活调节短期流动性(%)
税期影响逐步消退,流动性持续改善支撑短端债市表现强于长端。从央行公开市场看,上周央行持续大额净投放对冲税期资金需求,叠加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投放,资金面转松,市场利率有所回落,支撑短端债市表现。但随着资金面转松,央行净投放减量,显示出央行灵活进行短期流动性调节的态度,预计税期过后资金面将维持平衡状态。
往后看,债市压力有所加大,“反内卷”等政策将支撑价格端弹性打开,也标志着政策方向逐步从稳实际增长转向稳名义增长,有望形成“价格提升→企业盈利→居民收入提高”的积极循环,打开内生动能弹性。7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态显示政策落地加快,工信部指出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具体工作方案将在近期陆续发布。相关政策落地加快或对债市形成持续的压制。
但从中长期角度看,政策从“预期层面→实际落地→价格和内需回升”的传导路径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前政策预期偏强推动风险偏好回升,是压制债市情绪的主线逻辑,而随着后续经济增长压力的逐步显现,市场将再度重回基本面交易逻辑。经济基本面方向未变仍将决定中长期债市走向。
一方面,城市更新并非“棚改2.0”。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城市发展政策制定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定调城市工作方向。市场对“棚改2.0”的预期强烈,但我国城镇化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重心需要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更强调安全。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这是基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变化及资源环境约束的认识。城市更新有望进一步夯实房地产投资底部,但城市更新不等同于“棚改2.0”,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地产逆周期定位或难再现。

图为6月需求端整体回落(%)
另一方面,经济总量平稳意味着增量政策预期的弱化,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大概率仍以存量政策或结构性政策为主。二季度我国GDP增长速度小幅回落至5.2%,上半年在关税政策冲击下,“抢出口”效应支撑出口韧性,同时财政政策前置发力,政策拉动效应较强,支撑经济总量整体平稳,实现年度经济增速目标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但在经济总量平稳格局下,增量政策仍将处于观察期。
另外,结构和价格仍然是偏弱的部分。6月生产有韧性,供给端偏强,但需求端整体回落,制造业和基建回落速度超预期,可能是受到价格回落、财务支出节奏的拖累,但也进一步验证了需求转弱的预期。由于供需结构背离,下半年价格端筑底,但仍缺乏弹性。
第一,居民消费仍具有较强的政策支撑效应。6月在年中大促错位、国补退坡等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说明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仍偏弱,需提防后续出口端向居民收入传导的压力。第二,地产投资仍处于磨底阶段,短期量价平衡仍未实现。第三,制造业设备更新政策的拉动效应仍然较强,但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产业链海外布局制约企业内部投资活动,“反内卷”政策对制造业增加开支也形成约束。第四,基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与财政政策节奏相对应,后续投资者需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出台,能否打开基建项目资金的约束。
综上,笔者认为,债市基本面方向仍未改变,我国经济内生动能仍缺乏弹性,在经济总量向好背景下,增量政策预期有所弱化。同时,央行对资金面仍显现出呵护态度,这对中小银行买债相对友好,资金面乐观预期对债市仍形成支撑。不过,随着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临近,在市场政策预期升温叠加股市走势偏强格局下,债市压力仍较大,叠加工信部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预计短期债市情绪将受到压制,不排除继续调整的可能。中期看,投资者仍可把握债市调整后的买入机会,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向上突破1.7%,将是较好的配置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