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2 17:18:10 股吧网页版
张翼飞卸任安信322亿固收+ 李君承诺策略延续
来源:财中社

  7月17日,安信基金公告称,首席投资官(混合资产CIO)张翼飞因个人原因于7月15日卸任全部9只在管基金,涉及规模321.92亿元。同日,张翼飞通过《致投资者的一封信》正式宣布离职,而接任者李君则在7月21日发布的公开信中强调“策略延续性”,称混合资产团队将保持原有投资框架。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安信基金固收+业务核心人物的更迭,更引发市场对公募行业人才流动趋势的关注。

  两封信背后的人事震荡

  张翼飞的离职并非突然之举。作为安信基金任职13年的老将,他曾于2023年5月升任公司副总经理,但次年3月即辞去高管职务,转任首席投资官专注投研。此次卸任所有在管基金后,他已无任何公募产品管理职责,且按规定完成基金业协会注销手续,彻底告别公募行业。从时间线看,张翼飞的离职是其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而业内认为张翼飞未来大概率加入私募,延续其绝对收益投资风格。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已成为行业趋势,尤其是在固收+领域,头部基金经理因业绩压力和激励机制限制转投私募的案例屡见不鲜。张翼飞在信中提到“将继续从事资管行业”“仍可能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被认为其未来大概率加入私募。

  值得注意的是,安信基金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原混合资产团队核心成员将继续留任”,并由李君、黄琬舒接管张翼飞的产品。李君在信中进一步解释,接任团队将“严格遵循产品原有定位”,安信稳健增值混合基金将延续“股债平衡”策略,可转债配置比例维持在10%-20%区间。这种“策略不变”的承诺,既是对投资者的安抚,也反映出安信基金试图通过团队稳定性缓冲张翼飞离职的冲击。

  从“固收+标杆”到“绝对收益旗手”

  张翼飞的离职之所以引发震动,与其在公募行业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固收+策略的基金经理之一,他的投资业绩和管理规模长期位居行业前列。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管理的9只基金总规模达322亿元,占安信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的37.53%。代表作安信稳健增值混合A(001316)自2015年5月管理以来,累计回报82.81%,年化收益6.12%,且连续9个完整年度实现正收益,最大回撤仅7.2%,这一业绩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0%。

  其投资方法论以“避险优先”为核心,债券投资部分主要用国债、高等级金融债和同业存款打底,企业债和可转债则优先中低价阶段性参与。股票仓位则非常谨慎,随着基金安全垫的增厚和确定性增强,适度增持。例如2020年四季度提前撤离白酒与新能源板块,转而布局地产煤炭实现避险。这种“防御性进攻”策略在2022年股债双杀行情中表现尤为突出——当市场主流固收+产品平均回撤超5%时,安信稳健增值混合A逆势取得1.5%的正收益。

  行业地位的背后是持续的市场认可。张翼飞曾三次获得金牛奖、两次获得明星基金奖,其管理的产品被多家第三方评级机构评为五星。更重要的是,他推动了固收+策略从“小众产品”向“主流品类”的跨越。2019年其管理规模不足100亿元,到2022年三季度峰值时达644亿元,占安信基金总规模的近半。

  7月18日,安信稳健增值混合A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由于基金经理张翼飞已离职,这份报告也是其掌舵公募基金的最后一份季报。在报告中,张翼飞分析指出,尽管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底部探索阶段,但从长期视角看,他认为龙头上市房企的当前估值可能偏低——作为国民经济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前五大龙头房企总市值仅约5000亿元。基于这一判断,他强调团队仍保持了一定比例的龙头地产股持仓。此外,考虑到铝土矿、氧化铝等原材料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团队还适度增加了电解铝板块的配置。

  张翼飞此番离职,其多年搭档李君和黄琬舒成为接任者。李君拥有券商和私募从业经历,管理规模247亿元,代表作安信稳健增值混合A任期回报54.45%,与张翼飞共管期间业绩表现稳定。黄琬舒则擅长可转债定价和债券收益曲线分析,管理规模143亿元,其与张翼飞共管的安信目标收益债券A(750002)年化回报7.64%,风险控制能力突出。

  张翼飞的离职与李君的公开信,标志着安信基金进入战略调整期。尽管短期内面临规模波动和投资者信心考验,但公司通过团队平稳交接和策略延续性声明,试图将影响降至最低。对于行业而言,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未来,安信基金能否在固收+领域保持领先,取决于其投研体系的韧性和战略执行的连贯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