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商业航天热度持续攀升。Wind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趋势,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仍是融资热点。截至7月22日,Wind商业航天指数近一年涨幅超71%。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为22.9%,这一数据预计在2025年达到2.8万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达1.15万家,同比增长51.97%。
以国星宇航、微纳星空、长光卫星为首的卫星企业,开展建设智能化产线,卫星制造进入批量化、智能化时代。以深蓝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为代表的火箭企业加速研发迭代,持续提升运载能力。
行业蓬勃发展之下,政策监管也同步跟上节奏。
7月21日,国家航天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共9章三十九条,覆盖研制、生产、试验、发射、在轨运行、回收、退役等全寿命周期。
有分析认为,这份文件的发布,可视为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强监管、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
商业航天项目如何界定?《通知》明确,凡未列入国家和军队科研计划,未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法人或自然人投资实施并由其承担主体责任和风险的航天项目,均属“商业航天项目”。
这意味着,不论是火箭发射、卫星组网,亦或是在轨服务、太空旅游等,但凡按照市场模式投资的项目,均要纳入统一的质量监管。
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国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将商业航天活动纳入的一个必然动作,“商业航天目前体量很大,呈井喷式发展,而且近年来质量问题频发,现在恰逢其时。”
《通知》特别强调了对高风险商业航天项目的管控。明确提出,对于型号技术成熟度不高和首飞、复飞等飞行安全风险较大的商业航天项目,在产品出厂前,应在前述评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排查重大质量隐患,管控任务风险。必要时,国家航天行业管理部门可组织开展独立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
《通知》明确,商业航天项目承担方(研制生产运营主体)对全寿命周期质量负主体责任。须建立可核查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且一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弄虚作假,责任人将被终身追责。
业内人士表示,质量管理体系本来就是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现在《通知》强制要求,“那些没有建立质量体系的公司企业就得加班了”。另一受访者也认为,《通知》的发布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头部企业受益,有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以来,相关管理部门均在强调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本次《通知》发布也预示着开启了行业强质量管理时代。
有分析将此次《通知》与历史文件相比较,发现存在多个创新机制。如分级认证,根据项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认证与评估,避免“一刀切”。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开放试验、检测、认证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多维度监督,用户监督、企业自检、第三方监督并行,现场监督为主。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文件的出台,将有利于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商业航天领域质量标准不统一、风险防控能力弱等问题,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质量生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