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区域六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性综合博览会。
7月22日,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博览会相关情况。商务部副部长鄢东介绍,今年恰逢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创办20周年。本届博览会主题为“携手东北亚开放赢未来”,由商务部、贸促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鄢东称,本届博览会将突出国际性、前沿性、时效性、体验性和多元性,着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平台、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支点、贸易投资扩大新抓手、消费扩容升级新载体和人文交流互鉴新纽带,助力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27个省区市的8000余位客商确认参展参会,确定展位2796个,完成参展总体工作的80%。
首次设立“现代化产业馆”
20年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作为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友好往来与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亚地区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鄢东称,本届博览会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政策沟通,二是更加强调发展融合,三是更加聚焦产供链合作,四是更加关注人文交流,五是更加突出消费提振。
其中,在发展融合方面,本届博览会将举办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大图们倡议”东北亚产业园区对话会等经贸活动,并在展览展示区设立开放合作主题馆,推动东北亚各国共享资源、分享机遇、优享成果。在产供链合作方面,本届博览会将重点打造现代化产业馆,举办俄罗斯商务日、中日氢能产业对接会、中韩(吉林)经贸交流会等活动,深化新能源、大健康、汽车等产业技术交流与项目对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安娣表示,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东北亚地区局势的大背景下,本届东博会更加注重以展促贸、以会促投,突出产业、项目对接,注重人文、经贸交流,着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新平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支点、持续扩大贸易投资的新抓手、提振消费扩容升级的新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的新纽带。
为此,在展览设计上,突出“4+2”框架,分别为现代化产业馆、开放合作馆、新消费新服务馆、国际及港澳台商品馆4大主题展馆以及人参·梅花鹿专区、“食尚东博·品味吉林”吉菜文化体验专区2大特色展区。在活动设计上,突出“1+14”矩阵,“1”大主体活动:涵盖开幕式、巡馆等四个环节,齐聚各国政要,凝聚合作共识;“14”项主题活动:涵盖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俄罗斯商务日、中日氢能产业对接会、中韩经贸交流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等区域合作、经贸交流、人文交往、产业对接活动,搭建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东北亚博览会首次设立了“现代化产业馆”,汇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与专精特新企业,突出展示传统产业焕新样本。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汇聚“吉林制造”领先产品,全面展示传统支柱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高端突破的示范案例。突出展示新质生产力硬核成果。聚焦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突破方向,集中展示一批全球前沿技术成果。突出展示创新生态协同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汇聚众多顶尖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元创新主体,全方位展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
鄢东介绍,东北亚国家地缘相近、文缘相通、商缘相连,要素禀赋互补优势明显,区域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中国和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东北亚国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具体来看,一是贸易合作稳中有进。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达90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5%。中国长期保持东北亚五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韩国、日本分别列中国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二是投资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双向投资金额超过70亿美元,投资合作领域逐步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新兴领域。特别是,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包括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合作机遇。
三是区域合作扎实推进。近年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入实施,大图们倡议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区域各经贸机制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域内有关国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合作,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积聚了更多有利的因素。
鄢东表示,东北亚各国产业高度互补,加强产业对接合作也是各方的重点合作方向。由中、蒙、韩、俄共同参与的大图们倡议合作机制,将在本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举办“东北亚产业园区对话会”,探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东北亚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东北亚产业园区对话会”迄今已举办七届,本次产业园区对话会将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的方式举行,将积极探讨共建合作园区或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