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各大景区人头攒动,海内外游客畅游中国;港口码头作业繁忙,海陆空货邮运输不断……客流奔涌、物流穿梭,共同交织出一幅流动中国的繁盛图景。
流动的中国景观,究竟从何而来?近日,交通运输部晒出“十四五”期间成绩单,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与个体感受相互印证,细细品读,不难发现流动中国的成长密码。
流动中国,得益于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道路通,方能人气旺、产业兴。“十四五”以来,我国综合交通网的规模体量、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断提升:高铁网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公路覆盖了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1.2%的人口……综合交通运输这张“大网络”,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的“大动脉”。
西部地区交通“留白”加快填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加快建设,东部地区交通承载力不断增强,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明显提升……纵横神州、联通内外的交通路网激活了区域发展的势能,释放了城乡市场的潜能,让流动中国的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
流动中国,得益于不断优化的交通物流结构。
人员、货物的快速流动,疏通堵点、打破壁垒必不可少。看人流,80%的新建客运枢纽平均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全国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实现空铁联运,一批客运枢纽实现铁路与地铁的安检互认……多种交通高效协同,让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全社会跨区域流动量连创新高。
看物流,这五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重点枢纽货物换装次数缩短至1到2次……多式联运走深走实,助力运输效能一提再提,物流成本一降再降,让中国稳居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物流“脉络”通畅,发展“气血”更足。
流动中国,来自于矢志不移的交通科技创新。
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流动的中国的源头活水。
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深中通道,甫一通车便成为“顶流”;摘下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后载客人数连创新高;星罗棋布的一个个自动化码头,带动港口吞吐量一路攀升……这些“十四五”以来的一项项技术突破,不仅夯实了交通强国的基石,也让流动中国持续涌现新的活力。
交通,经济的脉络。从脉络观全局,流动中国之所以欣欣向荣,归根结底在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和完整工业体系的供给能力。正是需求侧的不断挖潜、供给侧的创新迭代,才在中国这幅庞大的现代化交通版图上,演绎出一幕幕生机盎然的流动图景,激荡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活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上新起点,阔步迈向交通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必将描绘出一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流动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