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这个老问题,国家又出了新办法。
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下称《指南》)已于近日发布,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看了管理指南公开的具体内容,可以说非常细致,尤其是在建立监管机制方面,基本覆盖了全生产链条:监管专员要求设了,“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定了,留样提出了明确要求,也说了要校园配餐服务评价机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标准的出台,肯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全局性的方向指引,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这都会是校园配餐服务企业需要着力注意的方向。对于安全问题是基本底线的食品行业来说,这样细致又全面的方向指引,显然是有必要的。
但《指南》出台后,也不是就高枕无忧。《指南》建立的细则很明确,但是事在人为,落地执行,是同样重要的一环。制度构思再好,也需要考虑执行的实际行动。
在此前讨论校园餐时,有行业内人员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管得太严太细,可能导致利润不足,动力就不强,甚至干不下去。
这是实际的担心和考虑,也是《指南》落地实施后需要直面的具体问题。当然,这绝不是说不应该建立长效的机制,而是说,硬功夫还在指南外。方向对了,也要能干得好。到底如何将《指南》确定的指引方向,变为可落实、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考验着相关部门和校方持续的付出与努力。
举例来说,有调研显示,部分中小配餐企业利润率不足8%,而《指南》要求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总监、检验人员及智慧监管系统,这意味着人力与设备成本将显著增加。如果没有给企业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或适当进行政府补贴,可能出现企业降低食材品质维持利润,甚至退出市场的风险。此前就曾有地区过度压价,中标企业转而使用劣质食材的案例。这显然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心。
也就是说,既要以严格标准和指导,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也要通过成本疏导、技术赋能、责任重构、分类施策等组合措施,赋予理想的制度设计可执行的空间,让《指南》平稳落地,让学生真正吃得好,让家长真正能放心。
归根结底,食品安全标准的生命力,需要可执行的温度和更现实的治理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总归是多方利益平衡的艺术。而这一切,需要校方、配餐企业、政府、学生家长等多方拧成一股合力,方能让每一份安全投入都获得可持续的支撑,让每一次责任履行都经得起全流程检验,去真正守卫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