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2 03:06:20 股吧网页版
中国海洋旅游驶入“黄金航道” 做好“海洋+”是提质发展关键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周春媚

  吹着温润的海风,品着冰凉的啤酒,站在游船甲板上观赏两岸高楼流光溢彩的霓虹,专业乐队随船开唱,海浪与音浪交织成动人交响……在山东青岛,近期启幕的“夜游浮山湾,奥帆海上啤酒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

  “游船大概30分钟,其间还看了无人机表演。船上安排了啤酒和饮料,无限畅饮,还有下酒小吃,性价比很高!”来自台州的冯女士最近去青岛旅游,正好赶上了海上啤酒节活动,优质的体验让她直呼“这钱花得太值了”。

  从独具特色的海上啤酒节,到日益火爆的豪华邮轮产品,再到小众的海岛旅游和海钓、潜水、冲浪等各类海上运动,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态势,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带动海洋文旅消费节节攀升。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随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列为重点议题,海洋旅游发展有望驶入“黄金航道”,并进一步激发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

  政策护航:

  海洋旅游迎来发展黄金期

  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海岛数量达1.1万多个……从空中俯瞰,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串联起一座座明珠般的滨海城市,点缀着一个个优良的港口,为发展海洋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旅游不仅是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而我国在发展海洋旅游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我国海域面积大、跨度广,从海岸到海岛,从近海到远海,资源丰富、空间广阔。二是产业优势,沿海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提供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能够生产制造小到冲浪板大到邮轮的海洋旅游装备,提高海洋旅游发展质量。”宋昌耀表示。

  近年来,这些优势条件也正加速转化为澎湃的经济增长动能。《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达到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海洋产业发展情况”部分提到,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邮轮旅游热度高涨,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2%。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这为海洋旅游的发展锚定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与此同时,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围绕海洋旅游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例如,浙江舟山发布了《关于支持现代海洋旅游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海洋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加强海洋旅游新业态开发、加速海洋旅游市场拓展等举措;福建厦门印发了《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海洋体育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鼓励发展帆船、摩托艇、冲浪等海上体育赛事”等措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供给侧的不断优化以及需求侧的持续提升,海洋旅游在政策利好的催化下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带动邮轮制造与运营、滨海度假酒店、特色餐饮、水上运动装备等各个细分产业链的繁荣。

  百舸争流:

  多元业态丰富产品供给

  600多年前,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缔造海上丝路传奇;去年年末,一条冠以“史诗下西洋·蓝梦之歌33晚长歌行”的超长邮轮航线,重走先人壮阔航迹。作为国内母港超长邮轮航线的开创性探索,这条从上海首发的航线,途经10个国家和地区15个港口,吸引了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国国际游客专程登船体验。

  “这是10年以来国内母港出发的最长航线。”成立于2016年的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梦邮轮”)是一家年轻的邮轮公司和国民邮轮品牌。蓝梦邮轮市场部总监吴小露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运营了一系列长航线,体现出“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产品和航线设计的差异化理念,带游客们不做景点打卡“特种兵”,慢下来去感受真正的邮轮悠闲假期。

  自2023年正式复航以来,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日本、韩国等传统近海线路热度快速回升,东南亚线路、极地邮轮的热度也稳定恢复。“此外,随着国产豪华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投运,国内豪华邮轮市场的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基本由国际品牌垄断的豪华邮轮市场有了新选择。”程超功说,国产豪华邮轮的投运激发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邮轮旅游的热情,成为邮轮旅游客群结构年轻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主题邮轮游、小众海岛游、海上运动、海洋研学旅行……近年来,各种海洋旅游业态竞相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以海岛游为例,程超功表示,一方面,以海南三亚为代表的传统海岛在体验上加速迭代,通过引进演唱会、音乐节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等,加快文旅融合的创新步伐;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流量效应,漳州东山岛、舟山枸杞岛、汕头南澳岛等一大批小众的“宝藏海岛”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选择。

  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刘佳看来,海洋旅游多元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将海洋旅游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康养产业等在同一个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例如,今年夏天“苏超”火爆出圈,连云港为前来观赛的游客提供赶海体验,并开发渔盐文化体验游、海岛海鲜寻味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滨海旅游产品供给。

  破浪而行:

  挖掘“蓝色经济”消费潜力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高峰,随着消费热力持续升腾,“蓝色经济”正奔涌出愈加澎湃的消费浪潮。“今年暑期,蓝梦之歌航次销售稳中有序推进,平均上座率预期可达到110%以上,亲子客群占比近一半,带动船上亲子餐饮、娱乐、儿童托管、免税购物等二次消费服务另创收益新高。”吴小露表示。

  当前,海洋旅游个性化、差异化趋势愈发显现。在海洋旅游产品供给持续丰富、沿海及岛屿城市纷纷深挖核心旅游资源潜力、打造特色文旅目的地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释放“蓝色经济”的消费潜力,成为推动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破题的关键在于做好“海洋+”。

  宋昌耀认为,各地应充分挖掘海洋特点、释放海洋优势。“一是‘海洋+活动’,组织海赛、海会、海展、海钓等,通过主题化、系列化、品牌化,形成规模效应和知名度;二是‘海洋+文化’,滨海的建筑文化、服装文化、祭祀文化、军事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潜在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三是‘海洋+低空’,发展直升机、水上飞机、热气球等海上项目,打造海洋旅游高端产品体系。”宋昌耀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