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决策是党中央基于当时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立足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关键举措。
站在开市六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科创板既是资本市场的“答卷人”——通过一批批硬核企业的成长和一次次制度的完善,交出了服务科技创新的亮眼答卷;更是改革新程的“开拓者”——以六年积淀为基石,携改革东风再出发。如今,这片创新沃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智慧,以更加坚实的支撑托举创新梦想。未来,它必将在续写服务科技创新、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华章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在黄浦江畔鸣锣开市,正式扬帆起航。作为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与“先行者”,科创板以制度创新为钥,开启了助力科创企业从技术攻坚到产业扎根的全新征程。
六载耕耘间,科创板以注册制改革为纲,构建起“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上市新范式。未盈利企业上市、红筹企业归航等创新举措迭出,推动注册制向全市场纵深拓展,为资本市场改革镌刻下浓墨重彩的印记。近600家“硬科技”企业陆续在此扎根拔节,聚合成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矩阵;超1.1万亿元融资如甘泉滋壤,催生出12万项发明专利,“技术破壁—资本润色—产业跃升”的正向循环已然成型,为创新中国注入不竭动力。
立足当下,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创板以“焕新出发”的姿态主动破题,“1+6”改革方案应势落地——科创成长层梯度培育体系为企业铺设进阶通道,预先审阅机制通过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试点引入的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则强化专业赋能……这一系列精准施策的改革举措,不仅激活了资本市场服务科创的新动能,更将为科创企业穿越发展周期、实现持续突破提供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带着六载耕耘的扎实积淀与“1+6”改革的全新动能,科创板将继续以“试验田”的担当探索前行。从“硬科技”企业的持续培育到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从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壮大,这片创新沃土必将在服务科技创新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创新启航
铸就发展新标杆
六年来,科创板凭借“敢闯敢试”的改革魄力,成功开辟了一条“制度创新破局、市场活力迸发”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标杆。
在制度层面,科创板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全链条环节推进系统性创新。
例如,在首发上市方面,确立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探索并不断完善科创属性指标,严格把好入口关;在再融资方面,精简优化发行条件,缩短审核及注册时限,建立小额快速融资制度,大幅提升了公司融资的便利性;在并购重组方面,完善重组认定标准,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机制,作出更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在股权激励方面,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优化激励对象范围、授予规模和价格限制,显著提升了灵活性和包容性;在股份减持方面,创设询价转让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完善股份减持制度……这一系列精准发力的制度创新,既破解了科创企业在融资、发展等环节的现实难题,也为资本市场改革积累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八条”),推动科创板深化制度创新;此后,陆续制定或修订了20项制度规则,围绕发行承销、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容性与适配性,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制度创新并非局限于科创板自身,而是产生了更为深远的辐射效应。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落地,为2019年底《证券法》的修订,特别是其中注册制条文的最终确定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进一步带动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取得突破和基础制度持续完善,如刑法修正案(十一)及虚假陈述司法解释等相继出台,形成了“实践探索—制度完善—法治保障”的正向循环。
所有制度创新的出发点,都源于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创板市场——让更多“硬科技”企业获得成长沃土,让资本与科技的融合更加高效顺畅,最终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科创板已助力589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IPO募集资金达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917亿元,合计融资规模超1.1万亿元。这些“源头活水”不仅为企业的研发创新、产能扩张等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让资本与科技在精准对接中释放出协同效应,为企业的成长按下“加速键”。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板对科技公司友好,看重公司未来增长潜力以及通过研发投入换取的未来竞争力,非常适合影石创新这类科技驱动型企业。上市也意味着公司有了更充足的“粮草弹药”,助力公司加码技术研发。
以2019年数据为基点,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9%和9%,成长性持续凸显。在包容性制度的支持下,曾经的“潜力股”逐步成长为“实力派”——54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中,已有22家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成功摘U;20家按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里,19家自研的45款药品或疫苗已获批上市,剩余1家的产品上市申请也已获受理。
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相关企业在资本赋能下加速成长,进一步放大了科创板的板块价值。一方面,这些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显著的示范和集聚效应,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科创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细分领域实现全球或全国领先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正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焕新出发
激活改革新动能
时至当下,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白热化、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适应创新规律的资本形成机制”“如何构建满足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如何健全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科创板进一步赋能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命题。
为回应这一命题,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将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同日,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同步制订的2项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7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正式发布。
这套以“1+6”改革方案为支点的制度创新,通过机制重塑与生态升级,为“资本追着技术跑、资金围着创新转”的核心命题提供了清晰的破题答案。
这一破题逻辑,首先聚焦破解“全周期适配”痛点——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科创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往往要经历“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漫长周期,不同阶段对资本的需求形态截然不同,以成长期企业为例,它们急需大量研发资金支持,却常常因缺乏盈利记录而面临融资难题。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宗新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既增强了市场包容性,又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长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
而要让资本真正“认得出、敢投入”硬科技,关键在于强化专业识别能力。科创板试点引入的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正在重塑资本的“技术判断力”:这类投资者不仅参与发行定价,更能凭借行业深耕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路线建议、产业链资源对接等增值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姚亚伟表示,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有助于通过参考专业机构对前沿科技的研究、专业判断和“真金白银”的投入,进一步凸显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和成长性,对于帮助投资者发现企业投资价值具有参考作用,有助于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提高定价效率,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精准性。
从机制创新到生态优化,科创板的改革举措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资本的“活水”既流得进科创企业的“田间”,更能精准滴灌到“技术突破”的根系。当资本能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动态适配、能凭借专业能力识别真创新,创新资本形成的效率便自然提升,这正是科创板在新形势下激活改革新动能的底层逻辑。
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曹正表示,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的新起点,“1+6”政策的推出,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基础,在增强对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的同时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极大提升科创板对优质公司和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吸引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平台,更好地体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向新聚势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路走来,科创板用六年时间证明: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耦合,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密码。而“1+6”改革方案的落地,正通过制度创新再次打破“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规模扩张”链条上的堵点,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从“自然生长”转向“精准催化”,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注入更强劲的制度动能。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1+6”改革正推动科创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科创成长层的梯度培育体系,不仅为成长期企业提供了“不看盈利看潜力”的包容环境,更通过差异化的服务与资源倾斜,使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幼苗”获得持续生长的养分。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表示,典型火箭的研发周期横跨5年至8年,而VC/PE基金的平均存续期仅约7年,唯有“耐心资本”方能匹配航天产业的长期价值。
“此次科创板改革将商业航天产业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产业注入强心剂。一些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正筹备叩响资本市场大门以获取发展弹药。鉴于行业仍处于高投入阶段,资金渴求尤为迫切。公司正紧锣密鼓推进上市筹备工作,与行业共同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彭昊旻补充说。
随着更多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在此集聚,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将加速形成“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协同突破”的生态网络,推动新质生产力从“单个企业创新”升级为“产业链整体跃升”。
从“资本输血”到“生态造血”,“1+6”改革正重构新质生产力培育生态。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入,不仅解决了“资本不敢投早投小”的顾虑,更通过“投资+赋能”模式激活了生态活力。同时,预先审阅机制通过缩短审核周期、提高申报效率,使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投入研发而非流程衔接,间接加速了技术转化节奏。这种模式,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再依赖单一要素驱动,而是形成“资本—技术—产业”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中信证券高管、投行委主任孙毅认为,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等一系列制度优化举措,进一步明确了科创板服务“硬科技”企业的方向,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回顾科创板六年征程,从开市之初的制度破冰,到“1+6”改革的全面深化,这片创新沃土始终以服务科技创新为使命,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持续前行。展望未来,科创板将继续发挥“试验田”与“排头兵”的作用,以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更开放的市场生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更多科创企业从“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