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圆满闭幕。这场全球供应链领域的盛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的决心与实力。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第三届链博会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与四大指数矩阵(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揭示了一个关键结论: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依赖于发展环境、连接程度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力。当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三者均上升时,韧性指数才会显著提升。这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范式——韧性不是单一环节的强化,而是全链条的动态平衡。
供应链的脆弱性往往源于价格波动、供应中断等风险。期货市场通过提供套期保值、基差贸易等模式,帮助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对价格波动,正成为增强供应链韧性、促进国际合作的关键工具之一。
期货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企业抵御风险,还可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使其实现升级蜕变。以原木产业为例,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高、价格波动频繁,给产业链企业带来严峻考验。2024年11月原木期货推出后,为贸易和加工企业提供了公允权威的价格标杆,基于原木期货的现货报价以及基差贸易逐渐普及,甚至境外原木出口商也开始关注、参考期货价格,使报价更合理透明。值得一提的是,原木期货的上市还带动了统一标准的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期货相关标准和理念引入分选、堆垛、发货、质检等环节,促进了市场互联互通。此外,不少企业还通过期货套保提升对成本、利润的掌控能力,保障市场波动中的供货能力,促进了国际供应链合作和产业链稳定。
塑料产业的期货案例同样具有代表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近年来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的持续投产,塑料品种由进口转向出口的趋势明显,国内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角色更多样、地位更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目前,我国塑料期货已成为国内现货贸易重要的定价基准,在国际市场也崭露头角。龙昌石化在向东南亚、中亚等国出口PVC时,时常有客户询问可否根据当日期货价格调整报价;金能化学借助期货定价和套保,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将PP的出口规模从每个月的千吨级提升至现在的万吨级。此外,PE、PP和PVC的月均价期货也有望于年内在大商所上市。未来,随着期货定价被更多国内外企业认可和使用,我国塑料出口业务以及全球塑料市场的供应稳定性也将更有保障。
类似的“期货故事”还在诸多领域上演。原油、燃料油、沥青、LPG期货的全面布局,实现了对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更全面的覆盖,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应对价格波动的“缓冲垫”。PTA、PX、短纤和瓶片期货的陆续推出,搭建了完善的聚酯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箱”,更高效地助力上游石化、下游工厂的稳健经营。2023年碳酸锂期货上市后,通过为锂产业链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工具,促进上下游企业谋求合理的生产利润,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共同发展。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期货市场通过发挥价格发现、风险对冲和资源配置功能,将产业发展“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期性”,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底气,成为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稳定器”。
正如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所言:“链博会不追求成交额,而是把助力供应链的合作放在首位”,这一理念与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不谋而合。第三届链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全球供应链合作的广阔前景;我国期货市场多年来的发展,成为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坚实保障。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未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内企业可借助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条件,提升竞争力,从而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