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媒体报道,该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是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首个国家标准。
校园配餐从来不是简单的“做饭送饭”。从农田到餐桌,这条链条覆盖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冷链运输、分发食用等十多个环节;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年龄段学生的营养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却长期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各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近年来校园配餐领域屡屡发生争议事件,乃至出现了个别地方家长因不放心食品安全而在学校食堂蹲守、直播的现象。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围绕校园配餐,此前社会关切和家长焦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突出问题。
一是食材安全有隐患。部分企业采购来源不明、资质不全的食材,甚至使用过期、变质原料,或存在农药残留等问题,从源头威胁学生饮食安全。
二是加工过程欠透明。有的配餐企业的厨房卫生条件差、操作不规范,而家长又难以监督,导致对制作环节的卫生状况产生了担忧。
三是配送环节潜藏风险。配送车辆未封闭、温度控制不当,或配送过程中随意堆放、与其他物品混装,都有可能导致餐食变质。
四是营养搭配不尽合理。餐食往往倾向于重口味而忽视营养,或过于油腻、盐分超标,或种类单一,与学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不匹配。
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企业、学校、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出现问题后难以快速溯源和追责,也是社会的重要关切。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是此次国家标准重点针对和解决的核心方向。
指南强化了相关企业的主体责任。“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检验人员;建立风险防控动态机制,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每周排查隐患,每月调度分析”等强制性要求提高了行业进入的门槛,给企业明确了底线。
指南构建了全流程管理体系,为每个环节都制订了清晰规范。
原料采购关乎食品安全源头,标准规定实行米、面、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每批次原料检验检测报告必须留存,每种大宗食品原料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品类覆盖检测,尤其关注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以往,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购来源不明食材,如今有了严格规定,此类乱象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在制作环节,指南要求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意味着相关企业必须接受全方位监督。而“每天送餐的每个食品品种要分别留样,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的要求若落实,则一旦出现食安问题可精准溯源。
在运输环节,规定配送车辆必须封闭式管理,安装定位跟踪系统,并向监管部门备案,这些标准不但有利于确保餐食在运输途中不受污染,也便于运输过程可追溯。
标准化建设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从食品安全法到《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逐步完善。
当然,标准发布只是第一步,落地实施才是关键。
围绕标准的实施,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抽查配餐企业,对违规企业严肃处理,列入黑名单。学校也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配餐管理,设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定期收集家长意见,反馈给企业督促改进。此外,还可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全民监督校园配餐的氛围。